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名人故事】

作者:故事兔

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抗疫情,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但必须清醒冷静。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供大家参考。

  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名人故事】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白大褂,白大褂在哪里?快救救她……”日前,一位年迈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听到呼救后,医务人员赶紧跑过去,迅速把病人推进病房开始抢救。几个小时后,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告诉记者,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不少患者好转出院。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挺过去。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减轻了当地压力,收治率和治愈率正在提高,病亡率在下降,他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医院,我们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余亭说。

  “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些天,一位82岁的重症患者在金银潭医院经过14天的救治,好转出院了。出院那天,老人激动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谢谢你们。金银潭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汉肺科医院共收治约400个重症病人,已有224个病人出院,病房里一些病人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据我观察,现在的门诊量明显少了,而且新增的病人也少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很明显。”杜荣辉说。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领的医疗队来到武汉,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救治重症患者。康焰介绍,这段时间,他们收治的病人中有的是高龄患者,有的抑郁、悲观,经过他们精心救治及心理疏导之后,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有了很大改善。

  要阻止轻症变成重症或危重症

  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杜荣辉认为,阻止轻症病人变成重症病人,阻止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病人刚进医院时往往缺氧很严重,我们一般会对其进行氧疗。”杜荣辉说,病人用了呼吸支持、氧疗以后,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达到93%,正常人基本上是98%左右,但当病人要进行喝水、上厕所,或者洗发、洗脸等行为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可能就会掉到70%或80%,如果时间稍长,就会影响他的心脏、肝脏、肺等器官,导致病情恶化。而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被忽略。

  杜荣辉提醒,对病人要勤于观察,做好护理工作,尽量要求病人最好是“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而导致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同时,要让“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要抓好落实,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治患者,把疑似病人送至隔离点,把轻症病人送到方舱医院,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送到定点医院,避免病人因到处寻找床位、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加重病情。

  “对病人的评估要提前,在病人处于轻症的时候,就要筛查出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并进行提前干预。”康焰表示,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病毒最终被消灭,依靠的是人体的自我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功能尤为重要。对病人进行呼吸支持、循环功能支持等,目的就是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病人的免疫功能稳定,从而让病人能够渡过危机。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

  “我和你妈妈都不需要你担心,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你不能倒下啊,要搞好工作啊……”每次打电话,余亭的父亲总会这样反复叮嘱他。

  从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余亭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天、没回过家。由于长时间绷着弦,随时准备收治病人,余亭显得有些疲惫,他说:“有时候自己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会反应不过来。”他的妻子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夫妻二人除了在电梯里偶遇时会当面说几句话外,平时基本都是靠电话或视频来沟通。

  其实,像余亭一样,大量医务人员都在承受着压力。“病房里的床位住得满满当当,每个病人我们都会耐心救治。”余亭说,他们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出来时经常会全身湿透。有的医生护士住在值班室,有的住在附近酒店,以便在有紧急任务时能迅速集结。这段时间,余亭经常会给病区里的医生护士们加油鼓劲:“我们身体上都很疲惫,但是心理上一定不能‘累’,心理防线一定不能‘垮’。”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杜荣辉告诉记者,她从1月3日开始就一直在肺科医院里救治病人,没有休息过,现在是战“疫”状态,医护人员就算疲惫也会始终坚守岗位。“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参与,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的。”她说。

  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当下全国正处在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各大媒体对疫情数据、专家解读、救援情况、疫情发展以及相关问题的通报等信息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媒体对这些信息采取了不同的报道形式,其中疫情背景下媒体对个体人物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事是许多媒体采取的一种报道方式,即将新闻信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报道出来。在灾难性事件中,新闻的故事性报道以其人情味、可读性等特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传播效果明显。

  一、抗击新型肺炎疫情下故事性报道的必要性

  新型肺炎疫情下出现了众多故事性的新闻报道,其中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故事性报道相对突出。这些故事化报道主要是集中抗击疫情的救援者上面,聚焦于这些医护人员请愿奔赴疫情第一线的态度;聚焦于这些医务人员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取舍的牵绊与决心;聚焦于这些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故事;还聚焦于这些援救者感染病毒之后的心路历程……例如人民网发布的《武汉日记:白大褂下的软肋》、新华网布的《坚持下去就是春暖花开——来自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澎湃新闻发布的《口述|一个湖北呼吸科医生的“中场战事”》等这些立足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带有故事化倾向的新闻报道,广泛的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并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上传播出去,引发受众的高度关注。

  在灾难性疫情爆发的艰难时刻媒体聚焦于大背景下个体故事的新闻报道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一方面,抗击疫情中个体经历具有足够的新闻价值。在疫情环境中,我们除了关注疫情的进展、各地响应之外,更希望关注深处疫情前线的个体生命的经历,这种种经历成为受众了解前线一角的重要窗口,这些个体生命的切肤感受在当下疫情环境成为极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新闻报道故事化凸显抗击疫情的人情味。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其中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这样的报道具备其它硬新闻所不具备的人情味,这些新闻事实中的人情味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不管在情绪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会给受众以感触,达到情感动员的作用。

  二、抗击新型肺炎疫情下故事性报道的情感动员作用

  在抗击新型肺炎的过程中媒体对于抗击疫情的救援者进行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对受众具有一定的情感动员的作用。这种情感动员主要体现在唤醒、共鸣、行动等几个方面。

  1.唤醒——负面情绪蔓延下积极情绪得以激活

  在新型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之势渐起之时,公众面对来势汹汹毫无防备的疫情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在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中不断蔓延且不断强化;加之对于有关方面的行为不当更是引发了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因此,不管是现实环境中还是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公众失望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体现出受众希望疫情被重视被治疗的强烈动机,据研究表明,在负面性的公共事件中,公众负面情绪下的动机越强,其情绪变化的唤醒度越高。因此,在疫情中受众负面情绪蔓延下,官方的相关举措以及抗击疫情力量的不断加强无疑会起到纾解公众负面情绪并促使负面情绪得以转向的唤醒作用。尤其是当媒体将抗击在一线救援的经历以细节刻画的方式进行故事化的报道时,更能走进受众的内心,使受众面对疫情时的积极情绪得以唤醒。

  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显示,2月1日—2月5日11时中媒体在网络上对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故事化报道中网民的正面情绪占据了主导,其中“好”这一情绪最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下疫情艰难时刻网民正面情绪得以不断激活,在舆论上体现出广大网民相对稳定的情绪取向。

  2.共鸣——负重前行下的崇拜与感动形成群体共情

  抗击疫情环境下具有人情味的故事性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正面情绪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从个体受众正面情绪的语言符号化表达来看,主要是通过在文本语言、表情符号、转赞等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多为“感动”、“崇拜”、“敬佩”等。众多个体形成的正面情绪在网络环境中相互感染,最终形成群体内的共情机制。这种正面情绪的共振一方面利于疫情环境下受众正负向情绪的中和,维稳社会舆情;另一方面能激发受众的亲社会倾向,在坚定疫情灾难终将被战胜的信念下,对困境面前人性之善、人间温情仍然占据主流的社会现状进行共同维护。

  3.行动——情感认同衍生出公共领域内的价值诉求

  抗击疫情中救护人员的故事化报道在获得群体情感认同之下产生了付诸行动的价值诉求,并在公共领域内达成一定共识。这种付诸行动的价值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抗击疫情环境下个体主动做好隔离的价值诉求。例如,在很多媒体对抗击疫情救护人员的故事化新闻报道下面出现了众多“不给救护人员添麻烦、主动隔离做贡献”类似的受众评论;第二,希望在抗击疫情面前献出自己绵薄之力的价值诉求,尤其是那些对于深处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在物资匮乏下为了节约物资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的故事化新闻报道,更是击中了广大受众的内心。因此他们纷纷在报道下做出了为奋战在一线的救护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的呼吁。

  三、抗击疫情下的故事化新闻报道的警惕之处

  不可否认,在灾难性的公共事件中媒体的故事化新闻报道对受众情绪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有值得警惕的地方,即媒体不可滥用故事化的报道形式,必须建立在事件真实客观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味为了追求通过故事化的表达来吸引读者,而脱离了真实客观性的原则,那么无疑会伤害受众的情感,其传播效果只能起到反向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