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思考三篇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金融全球化悄然而至。但是,在金融全球化带给我们更大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风险。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思考1

  1金融学专业需加强实践性教学应对金融危机

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思考三篇 【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金融问题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而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在我国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还相对滞后,仍需要金融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的作用。而要使金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能驾驭现代金融工具,识别和控制其金融风险的人才。这些人才既包括高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也需要基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人员,而大部分高校尤其地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定位就应在于这种存在广大需求的金融服务基层。由于全球金融发展的日新月异,为培养出适应金融全球化环境下的金融基层人才,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快的学习和掌握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做到利用其积极作用促进个人和企业的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同时识别其中的风险,从基层做好风险提示和风险防范的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是要掌握书本上已成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快速学习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更高的要求,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而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的快速学习和应变能力,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由于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使得学生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就大有必要。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更能切合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案例、情境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快速学习、灵活应变等各项能力。

  2从就业需求和专业保险意识培养看保险课程教学重要性

  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别中,银行、证券、保险各居其一。而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速度又是相对较快的,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新成立公司和新设分支机构迅速增加,因此也带来大量保险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作为我国保险发展水平无论从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与GDP之比,还是保险密度即人均保险费收入,都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很大距离,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期刊提供的数据,2007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9%,保险密度为69.6美元,而全球保险深度为7.5%,保险密度为607.7美元。而且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人们的人身和财产都面临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如失业问题、医疗问题,因此保险需求是很大的,但之所以保险业发展相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收入的原因,但也有保险从业人员相对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有关如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对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认识不清,导致误导客户以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等,从而使得人们对保险存在抗拒心理,另外还存在人们自身对保险知识不足,造成保险意识较差而没有很好地利用保险工具帮助防御风险。

  所以,一方面出于培养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出于培养专业保险意识的需要,因为即使学生不专门从事保险工作,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保险问题如在银行工作也要代销保险产品,如何向客户解释和营销;给客户进行个人理财规划时,保险产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构件,如何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险产品等。因此无论出于培养保险专业人才还是出于构建金融学专业学生全面知识构架的需要,我们都有必要做好保险课程教学。

  3保险课程实践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我们的教学中,保险课程主要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学实务》等,其中《保险学原理》注重对保险基本概念、理论的讲授,《保险学实务》则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更侧重保险实际业务的操作。《保险学原理》的教材建设相对成熟,在教学中可有较多的参考资料,讲授起来相对轻松,但《保险学实务》的教材相对较少,且教材编写和实际业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及时反映新业务的变化,内容相对陈旧。

  在上述两门课程中,尽管有的涉及理论多些,有的偏重实务多些,但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灵活理解掌握理论,并能形成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学习新产品和业务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依靠以往传统讲授式教学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困难,而通过实践性教学则可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1保险理论原则有时不太好理解和把握。

  如可保利益原则,涉及的是到底什么情况下保险才是有效的,才是可以获得赔付的。可保利益原则如光靠理论讲述是比较枯燥和难以把握的。如这样讲授,可保利益原则要求参加保险的人,也就是投保人必须对保险对象(也就是保险标的)具有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必须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实现的。投保人对保险对象的利益体现在如果被保险财产毁损、被保险人伤亡,投保人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否则,则不具有可保利益或没有可保利益,不具有投保人资格,就不能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如果只是这样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也不能领会这一原则在保险业务中的重要性。

  这时如结合实践中的实例,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则能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可以提到在早期的海上保险中,有人以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船舶、货物以及船上人员投保,一旦发生海难事故,如船舶、货物沉没,人员死亡,就可领取一笔赔款。那么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进行保险会有什么危害?在学生思考发言后可以提示,如果允许这样做,那么保险将与赌博没有区别,所以后来该做法遭到禁止,规定必须具有可保利益才能投保。接下来可以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具体判断有没有可保利益?可以引导学生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个方面考虑,逐渐得到以下结论:在财产保险中,首先是财产归谁所有,谁具有可保利益。其次是财产的经营人、保管人、承租人、抵押权人等对财产具有可保利益;在人身保险中,你可为自己、父母、子女、配偶投保,但不能为一个陌生人投保,因为陌生人和你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

  这样循序渐进并切合实际生活的讲解,将能较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在自我思考中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达到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3.2保险中涉及一些较难掌握的复杂计算。

  如财产保险的重复保险分摊原则,即投保人对同一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合同的保险,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如何进行赔付的问题。在实际赔偿分摊处理上又分为比例责任制、独立责任制、顺序责任制等。如果光靠理论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和很好掌握的,这时如结合一个保险实际案例,让同学运用原则进行具体的计算,而且计算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可由老师先进行一个案例计算,再给出例子让同学自己动手,这样往往比光讲理论效果好得多。

  3.3保险合同条款较多,枯燥而难掌握。

  每个保险险种都有相应的保险合同,其中条款众多,讲解时学生们往往觉得枯燥而不愿学习,而实际保险实践中出现很多保险纠纷,往往就是对某个保险条款理解上出现偏差如保险责任条款及责任免除条款等,致使投保人和保险人在是否就某个具体情况到底能否获得赔付出现纠纷。因此,避免这类纠纷就应使得保险的参与各方包括投保人、保险代理销售员、保险公司等,认清保险条款对权利义务的约定,提高各方保险意识,保护各自权益。

  如果仅是照教材逐条讲授条款,势必让学生觉得没有兴趣,这时如结合某一保险公司具体的保险险种的各项条款,并结合相应的保险实例,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条款的重要性,这无疑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 综合多样化措施进行保险课程实践性教学

  保险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应采取多种方式并举,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还可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具体可包括:

  4.1课程理论讲解中穿插实践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保险代理人营销过程等,使同学更好地认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4.2课程教学中结合保险资格证书教育内容,如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等资格考试内容和试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借此更近距离接触实际工作要求,并鼓励有志于从事保险行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使学生以考促学,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能力。

  4.3专门组织校内实训,主要利用实验室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如具体了解某一代表性保险公司经营运作、了解最新开发的某一险种条款等,并可提出更综合性要求如根据假设情境替某一客户量身定制保险方案等。学习过程中注重对保险业最新业务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新业务能力,并且随着相应业务问题的解决,得到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

  4.4通过组织校外见习,如到当地保险公司参观,了解保险具体流程如如保险承保、核保、理赔等,了解保险内勤人员如何提供保险后台支持,保险外勤人员如何组织保险营销等。

  4.5邀请资深保险从业人员进行讲座交流,帮助学生了解最新保险实务,学习实际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

  4.6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到保险公司实习,亲身参与保险实际操作,在实战环境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4.7提供机会和激励,让教师定期访问其他开设保险课程院校,开阔教师眼界,到保险公司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思考2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效应分析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包括制度的创新和工具的创新。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应该说,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效应。

  金融全球化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对中国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有利于中国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第二,我们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它们的技术和人力资源。第三,金融全球化也使得我国学习了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使得中国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民族金融业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第二,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国际游资会利用中国利率、汇率管制放开后产生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和套汇。加之目前国际上尚未对投机资本提供必要的约束机制,若有风吹草动,国际游资就会从所在国大量撤走,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动荡。第三,金融全球化加剧了中国股市的不确定性。2007年股市连创新高,2008年股市跌宕起伏,楼市前景不明,这些情况与国际游资的炒作也不无关系。第四,金融全球化给中国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金融全球化意味着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获利。出于获利的需要,国际上许多金融资源被无序、过度开发,金融投机性凸显。

  二、中国金融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业整体缺乏竞争力。

  目前,无论是五家国有商行、十二家股份制商行,还是100多家城市商行和农村商行,基本上都存在股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不高、风控手段落后、资本严重匮乏、创新手段不足、收益率低下等弊端。目前,国际标杆银行不良资产占比一般在2%以下,而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占比仍在7%以上,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已大大高于西方银行比例。另外,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中仍有相当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各项损失的专项计提还有较大缺口。

  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证券业的竞争力问题较为典型。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业规模偏小,所占金融市场份额较小,实力有限。如果再与外国投资银行相比,中国证券的实力就相差更远了。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对外开放,随着跨国大型投资银行大举进军中国资本市场,以国内现有证券经营机构的实力,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二)金融创新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寥寥无几。

  (三)中国金融业的监管存在突出问题。

  目前,由于产权结构不合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全国性股份商行、绝大多数城商行和农村商行还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存在较大缺陷。

  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法律手段极为缺乏。其次,监管理念要进一步更新。尤其是在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上,监管过严、过死,强调风险过多,鼓励创新过少,不利于提升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对外资监管准备不足。目前,我国金融的对外监管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监管手段到法律法规都很不完善。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金融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机构和短期游资进行动态监管,防范所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三、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一)培育市场主体,形成竞争能力。

  首先,以五大国有银行为龙头,中资商业银行要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可从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向入手:

  (1)外部治理。第一,股权集中、国家控股,是造成中资商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就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外因之一。为此,必须分散股权、退出“官股”,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使中资商业银行真正市场法则的规律运行。第二,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对银行进行“救火”和谋求经济发展强制银行贷款,逐步转向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能力、维持金融秩序、鼓励金融创新、加大监管力度的轨道上来。

  (2)内部治理。要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的步伐,充分吸纳社会不同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社会各界层和各投资主体成为银行股东,银行才有条件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实现与政策性金融的彻底分离。其次,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和邮政储畜银行,构建金融业竞争体制。积极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培育金融业竞争体制,已成为我国金融深化的重中之重。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可通过组建产权明确、内部风险约束机制完善的股份制民营银行,来专门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下岗创业人的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培育金融业规模竞争力。培育金融业的规模竞争力,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股市融资,一个是区域重组。通过增资扩股和上市,银行和证券机构可获得资本市场的巨大支持,从而解决资产质量和资本金问题。区域重组主要指对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一种资源整合,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加快金融创新。

  针对目前中国金融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快政府金融管理职能的转变。今后,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要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和加强调控的有效性上来。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消除歧视性政策,放宽市场进入标准,按照统一的市场监管原则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展开充分竞争,鼓励合法金融创新。

  其次,打造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必须利用国有商行纷纷股份制改造、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契机,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当前,金融机构的创新突破口应主要围绕激励机制、人才战略、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电子信息化展开。针对激励机制局限性,可对银行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和单位进行股权和期权奖励;针对金融复合型人才匮乏现状,在储备本土人才的同时,还高薪引进一些既懂东方文化,又熟悉西方银行的海归人才;针对金融工具的有限性,可利用股票市场的先发优势,适时发展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针对信贷传统业务的高风险性,大力发展消费业务、零售业务、高端客户理财等中间业务产品;针对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积极发展票据和国债回购市场,推进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进程;针对金融效率对交易和清算手段的依赖性,着力进行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使金融运作基于电子化的平台而获得质的飞跃。

  (三)加强对金融业的综合监管。

  金融业的综合监管是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有机统一。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1)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控机制。金融机构需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要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局部分割控制。(2)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一是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二是要对银行业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三是要坚持重要岗位和重要人员强制休假和轮岗制度,严防操作风险。

  其次,加强对金融业的外部约束。(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第一,完善金融立法,尤其是要出台一些金融产品创新审批和新业务风险管制的制度规定。第二,强化金融执法。(2)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第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第二,要树立经济资本理念,提高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等各项准备金覆盖比率,进一步提升中资银行抗风险能力;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四,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第五,完善援救性措施。(3)加强国际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金融全球化不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供了有益的警示,提醒我们应该谨慎设计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惟其如此,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才可能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思考3

  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产业快速发展,这都促使了金融全球化在世界,在中国的产生

  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亦为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金融创新活动。这既包括制度的创新,又包括工具的创新。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不断扩大。目前,在全球市场中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大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总和的20%。

  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全球经济新增长动力。旨在推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投资建设,被视为一个很好的增长引擎,这其中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更被赋予实现倍增效益的厚望。人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为发达和新兴经济体提供广阔的市场,拉动投资的需求,进而增加全球的总需求,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巨大的投资机遇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投资缺口。有数据显示,从现在到2020年,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现有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面对如此巨量的资金需求都力有未逮。

  1、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多次给人们敲醒了警钟,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资金的跨国流动也会带来风险,如上述的西欧金融风暴,还有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但这些金融动荡的不利后果大多局限在某个金融领域。即便是1987年10月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严重挫伤。近年来西方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特别是纽约股市波动频繁,而且波动的幅度有日益加大之势,但美国经济已经创下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记录,而且其快速增长势头至今还没有显露疲态。

  2、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情况则大不相同,金融领域某一方面的崩溃往往会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金融和经济“陷落”。从刚刚逝去不久的东亚金融危机来看,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在外汇市场抛售泰铢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使泰铢在一日之内贬值15%左右。货币贬值风迅速传遍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货币危机之后接踵而来的是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股市危机,酿成了一场综合性的金融危机,从而使整个经济陷于混乱。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抵御金融风波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法规在完备性和精密性上都远远赶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目前发达国家处于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任总裁霍斯特?克勒指出,资本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并且主张发展中国家对短期资本的流入应当实行管制。

  三、金融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思考

  毫无疑问,金融全球化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但是,对于金融体系仍相对脆弱、金融法规不够健全、金融监管比较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合适的资本市场开放速度和进程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另外,加强金融领域的建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十分急迫的大工程。再有,积极争取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必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实业国家,金融业恰恰也只有依托实业,有效疏通实业、资源的互动与循环,当好这对儿“夫妇”的“媒人”,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民币绝不能重复英美老路,不能变成另一张英镑或美元。人民币要为中国人民负责,人民币还要为世界人民服务,这是中国维护金融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作为实业国家,要为“货币之王”订立的规矩和现实选择。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