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和体会这本书好看到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本由29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篇
这本书好看到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本由29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饮其流者怀其源,在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的一言一行都构成了当代我们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们青年干部更应该从这里面吸取营养,跟随青年总书记寻找青春无悔的密码。
树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40年后的一个机会,习近平与我叹气当时他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说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会梁家河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七年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吧自己当做黄土地的一部分,他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根植在祖国大地,奉献与强军事业,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勤奋学习锻造进取精神。为了找到《浮士德》,习近平拍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习近平始终痴迷读书,几遍身处困顿也不失去对知识的渴望,这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青年干部,不要八小时外只玩手机,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的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人格上的榜样,我们要扎根祖国大地,洞察国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篇
根据党校的学习安排,我认真的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了阅读,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阅读完全书,使我感受深刻,受益匪浅。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砺炼。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骚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的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不向任何人抱怨,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质、坚毅的性格、坚韧的气质。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千锤百炼始成金。
实干。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后,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要带着大家多打粮食,让大家都有粮食吃,能多打粮食的地方主要就是坝地。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要知道打坝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调动村里集体的力量一起打坝。在修梁家河村的淤地坝时,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而且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这件事不就是对“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的实干精神的最好诠释。
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刘明升说“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在梁家河当书记,就能脚踏实地处理梁家河的事情,带领好村里人,齐心协力搞工作。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为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急;民之所急,我之所行。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凭借公道正派、处事稳重赢得大家的信任,凭借头脑灵活、勤奋肯开,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办代销社、打水井、打坝堤、搞河桥治理、种植烤烟。1993年,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并嘱咐了很多事情,山上要治理,河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要把地打平,好提高产量,要解决肚子吃饱的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等等内容。从始至终,他最关心的始终是基层群众的生活。
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苦干实干作风、敢于担当品质、爱民为民情怀。这就是我们的总书记,我们心中的榜样,总书记的这段人生经历,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将不断激励着我们。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篇
最近一段时间,我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习近平同志成长为我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了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自觉性。
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总书记从15岁到梁家河村插队到22岁离开,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使他由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干部,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对待多么不公,他都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信任和忠诚,为此他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这种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这种对待“苦”与“难”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勤奋好学善思——“从不放弃读书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现了习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通过采访村民、知青,大量的披露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和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热爱学习、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品质。正因为他一直注重勤学善思,后来到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他都要求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心系人民群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与当地社员群众共度时艰、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中,习总书记把自己当做“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与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在思想情感上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时刻树牢群众观点,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组织、依靠、发动群众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一、敢于吃苦
习近平在这插队的七年中,所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
二、乐于吃苦
习近平在这插队的七年中,他都能一直拼命干。不管多累多苦,都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把根扎在了人民中间,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
三、善于吃苦
习近平在这插队的七年中,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办代销点、缝纫社、磨坊,不但满足了群众需求,还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注入了动力,切实给村里的带来了发展,习近平同志不但重视对待问题的态度,做好事情技巧性,还做事公道、敢于担当,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四、不忘吃苦
习近平在这插队的七年中,形成了一切以人民为发展的坚强理念。只有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才会形成如此坚强的品质、理念。
这本书生活的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我的工作就是在政府运行的最基层,必须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这种情神,内心才能足够强大,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篇
29位访谈者,29个视角,《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对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带我们重温40多年前的一个个故事。书中村民们、知青们谈起当年的故事,记忆依然那么清晰,说起来依然那么激动,回味起来依然那么幸福,通过阅读我跟随讲述者来到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窑前,来到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来到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池坝前,来到赵家河的知青林前,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倾听者总书记与人民同感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着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倾听着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使我的心灵一次次收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带给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深邃的理论思考,也使得他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随本书重温七年知青岁月,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也深受鼓舞和启发。
雷榕生、雷平生兄弟谈“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陶海粟谈“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石春阳谈“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武晖谈“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谈“近平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高小梅谈“近平教我写字”;聂瑞兰谈“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赵秀全谈“近平帮我找猪”;赵胜利谈“近平帮老汉拉车”;杨世忠谈“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近平入党、当村支书,完全是因为它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工作、收到群众拥护的结果”;艾平谈“习近平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了解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扎实做好工作关键,对司法工作者也如此。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2013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谈到,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重申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是对法律的适用操作,但法律有深度,人性则有温度。司法的过程中也应是对群众需求、群众诉求的响应与实践。秉持人民情怀和法律信仰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工作者任重,但正如书中给我们的启迪,不忘初心、不畏艰苦、奋斗不止、踏实工作、深入实际、紧密群众,必当能致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采访实录。这本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习总书记从年轻时就酷爱读书,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别人都带些生活用品什么的,只有习总书记带了沉甸甸的两箱书,我想对于书和知识的渴望由此可见一斑。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也唯有理想、信念和书是他精神的食粮,支持着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写作,不断地增长知识,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总书记面对困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多次回到这里看望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我想这也是主席的第二故乡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他的这一执政方针和理念也正是源于他七年的知青生活。他体验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更知道群众的生存不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质朴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深深地打动和温暖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这既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党员的谆谆告诫,也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习总书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也在被采访者的讲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从一个高高瘦瘦的文弱书生成长到能和村民们拿一样的工分的劳动者,这中间有着多少磨难和汗水旁人也无法想象。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相信这样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一心为民的领袖一定能够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我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干部,要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正是他这种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只有每个基层的螺丝钉都发挥好各自的作用,祖国这台大机器才能得快地跑起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篇
读完全书后,可谓是百感交集,全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主动请缨到延川插队入手,以采访的形式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总的来说,完全可以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来诠释。然而,时过境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的北大讲话中,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总体要求。回顾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的成长历程,无不处处体现着“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因此,全书为我们青年人的成长进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楷模。下面,我就“勤学、修德、明辨、笃行”谈谈自己的感触。
勤学是基础。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求得真学问,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致力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全党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插队时,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书中提到“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因为习总书记的勤奋学习,才成就了他的才华和能力,最终挑起执政理国的重任。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更需要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一代不断扩充新知,扩大视野,扩展才干,全面提升综合素能,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修德是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修德,是人生事业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内容。人生的发展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道德历来是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途径。就个人而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如果没有道德自律和精神升华,人将失去人之为人最珍贵的方面,社会将失去和谐美好的基础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家教优良,从父辈那里传承了优良品德,并在成长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最终修成了一身正气,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原本可能不用插队的他,不顾老师的劝导,强烈要求到艰苦地区插队,把最好的青春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为忠;在插队时,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关爱有加,以诚相待,是为仁;在遇见父亲老部下街头要饭时,将手头仅有的钱和粮票全部相赠,是为义;在插队期间,办扫盲班、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带领广大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是为智;当其他知青陆续回乡或上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毅然留在陕北梁家河,决心扎根基层,励志改变梁家河面貌,是为信。而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部分青少年深受西方消极文化侵蚀,好吃懒做、品行低下者不在少数。因此,我党才号召全国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思想,树立良好风气,为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明辨是核心。明辨即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一方面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也释放出各种“噪声”、“杂音”,难免让人无所适从。尤其是面对发达西方国家,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难免让人产生“我不如人”的感叹。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每日的信息从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甚至盲目跟从。那么,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拥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学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就显得十分重要,拥有必要的思想定力、工作定力和生活定力就显得十分可贵。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是一个相当混乱的一个时期,全国大多数青年都在这一时期迷失了方向。只有习近平总书记及少数有识青年仍能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对人对事都能明辨的看待。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坚定走“人间正道”。我们必须坚信人心向善向上的力量,不断汲取和弘扬真善美等“正能量”,始终远离和拒斥假恶丑等“负能量”。我们必须坚信,只有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人生才能变得真正的富有和辉煌,才能在跌宕起伏中坚持正确的航向而不迷惘。
笃实是保障。所谓笃实,首先体现为“全”,举凡法律制度、社会舆论、媒体传播、先进表彰,无不应考量价值观维度。其次体现为“细”,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防微杜渐,贯穿于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工作岗位等方方面面、细微之处。最后体现为“效”,培育价值观应注重效果,不能简单化、表面化、抽象化,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带领全村人民做了前人一直想做但做不到时事情,彻底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尤其在打坝期间,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他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而且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这些事情他都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充分体现了笃实力行的优良作风。
当前中国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和奋发进取的人们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然而,人生奋斗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个人的上进和奋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每个热血青年既要目标高远、意境深远,保持定力、不懈奋进,又要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将复杂的事情做到简单,将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非凡业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静心、笃实以为功,真正铸就人生发展的新航标。
今日推荐
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 三篇 【600字】
忙碌,是治疗一切神经质的良药,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伤心了,就没时间八卦闲聊了,就没时间沉溺过往了,就没时间郁郁寡欢了。以下是若吧网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1我的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她总有做不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