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生创业最易成功的七种模式:产教融合七种模式3篇 【文学论文】

作者:故事兔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内涵丰富,具有发展性,与校企合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若吧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前学生创业最易成功的七种模式:产教融合七种模式1

  创业,是新颖的、创新的、灵活的、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以及能承担风险的,发现并把握机遇只是创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创业包括创造价值、创建并经营一家新的营利型企业的过程,通过个人或一个群体投资组建公司,来提供新产品或服务,以及有意识地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创造不同的价值的一种过程,这种价值的创造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付出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金融、心理和社会风险,并能在金钱上和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到回报。当前常见的创业方式主要有:

当前学生创业最易成功的七种模式:产教融合七种模式3篇 【文学论文】

  一是网络创业

  有效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网络创业主要有两种形式:网上开店,在网上注册成立网络商店;网上加盟,以某个电子商务网站门店的形式经营,利用母体网站的货源和销售渠道。

  二是加盟创业

  分享品牌金矿,分享经营诀窍,分享资源支持,采取直营、委托加盟、特许加盟等形式连锁加盟,投资金额根据商品种类、店铺要求、加盟方式、技术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三是兼职创业

  即在工作之余再创业,如可选择的兼职创业:教师、培训师可选择兼职培训顾问;业务员可兼职代理其它产品售;设计师可自己开设工作室;编辑、撰稿人可朝媒体、创作方面发展;会计、财务顾问可代理作帐理财;翻译可兼职口译、笔译;律师可兼职法律顾问和事务所;策划师可兼职广告、品牌、营销、公关等咨询;当然,你还可以选择特许经营加盟;顾客奖励计划等等。

  四是团队创业

  具有互补性或者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组成团队进行创业。如今,创业已非纯粹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团队创业成功的几率要远高于个人独自创业。一个由研发、技术、市场融资等各方面组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法宝,对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五是大赛创业

  即利用各种商业创业大赛,获得资金提供平台,如Yahoo、Netscape等企业都是从商业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创业“孵化器”。如清华大学王科、邱虹云等组建的“视美乐”公司、上海交大罗水权、王虎等创建的“上海捷鹏”等。

  六是概念创业

  即凭借创意、点子、想法创业。当然,这些创业概念必须标新立异,至少在打算进入的行业或领域是个创举,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市场先机,才能吸引风险投资商的眼球。同时,这些超常规的想法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而非天方夜谭。

  七是内部创业

  指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员工在企业的支持下,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或项目,并与企业分享成果的创业模式。创业者无需投资却可获得丰富的创业资源,内部创业由于具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关注。

  当前学生创业最易成功的七种模式:产教融合七种模式2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顶层设计,它针对的是整个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部署。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索由来已久,经过近20年的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之路。

  “立足需求、敢为人先”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源始于1996年的河北中山专修学院,2001年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实现了首次全面转型升级。学院围绕着全国信息产业、计算机、软件、IT人才紧缺的现状,开拓创新、勇于改革,建设了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电脑艺术等五大热门需求专业群,并更名为“石家庄计算机职业学院”,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技能型的人才,为河北省乃至国家21世纪初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后,学院真正步入了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基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早在2004年,学院就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由院长亲自挂帅,带领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团队主动走出去尝试“教学与生产、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一举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学院热、企业冷”和毕业生实习、就业的实际问题,学院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等进行深度合作,完成了《酷写游戏互动软件》《数控车床仿真培训系统》《新民居小区三维漫游软件》《鑫城警务室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酒店服务管理系统》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还出版了《一点通动画解析心电图》《中国名画家》等多媒体光盘,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开启了“项目体系教学法”的人才培养全新模式。

  “打破瓶颈、高位发展”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缝衔接”的深度推进过程中也遇到过瓶颈,因为学校和企业的功能定位不同,就决定了校企合作的不稳定、融合渠道的不贯通。经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研讨论证、不断的总结经验,学院按照“实践教学生产化”和“实训基地企业化”的总体思路,打破围城,独辟蹊径,率先成立了“河北育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行自建实体,企业引领,高位发展。学院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在石家庄高新科技开发区金石工业园创建了实训基地,并在学院内建起了生产车间,购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公司的创立,使生产、课堂与实习地点实现了一体化和现场教学、现场实训一体化,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了教学、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使校企深度融合向深层次、广领域延伸。

  近年来,在完成的诸多项目中,几乎全部是由学院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特别是公司研发的《热量表》《时间面积通断法》《汽车防亏电保护器》项目,全程都由学生积极参与,由专业教师挑大梁,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项目研发的全过程,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其中两个项目分别获得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技术。由学院研发的“热量表”顺利通过河北省计量院《产品型式鉴定》,获得河北省《计量产品生产许可证》,成功入围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等城市建设,其产品销往全国。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这些成果编写成教材,引入实践教学一线,使8000余名学生参与实训学习,出现了一部分毕业生在基地工作,一部分学生推荐到相应单位就业的可喜局面,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和“无缝就业”。

  目前,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自建企业和生产性实践基地,贯彻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发展、再攀高峰”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途径

  进入2010年,河北省内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趋同、就业趋于饱和,学院再次面临重大抉择。而此时,国家作出“将适时开放低空飞行区域”的重大决定,为学院的再次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于是,学院针对航空产业和通用航空领域的人才需求,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于2011年转向航空领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2012年经教育部门批复更名为“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目前,学院在原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又新增融合航空工程系、装备制造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等五大专业群,从而进入了航空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新时期。

  2012年,学院组建通航公司,“河北吉远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学院通过聘请专业的航管人才、飞行机长、机务维修及市场运营,进行企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同时承担学院航空工程系飞行驾驶技术专业、机务维修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安排,真正做到了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河北省航空产业协会是河北省航空产业行业的龙头,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协会的主要发起单位和副会长单位,积极发挥组织核心作用,通过协会组织与行业实现联合,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项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航空工程类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的对应性和兼容性的问题。2016年“河北育飞机场建设有限公司”又宣告成立,它通过建设自有通航机场、落实驾驶技术专业学生的“学历教育+飞行员培训”的“双证书”培养取得成效。2017年,学院征地2000亩建设行唐“5S航空文化产业园”,精心打造聚集航空飞行与运营维护人才培养、航空文化展示与知识传播、航空体育竞技与体验、无人机研发生产、航空相关产品展览与交易为一体的专业化园区。

  目前,整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已有14家企业、52家飞行器经营企业、一家具备145资质的维修企业、一家大飞机拆解企业等入驻产业园,预计建成后就业能力将达到5000人。现在,学院将下属二级学院“飞行学院”落户园区,形成了打破围墙、无缝连接的发展态势,它将通过产业需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产教融合的双赢。

  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从2012年开始,成立了河北蓝天航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邀请美国专家共同研讨复合材料在航空产业的应用,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与美方共同成立北京欣天鹅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复合材料在飞行员头盔上的应用。现在,研究开发中心配备有研发能力强的中青年研究人员,进行科技研发、教材研发、项目实训,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不辱使命、牢记初心”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上持续发力,2016年成立了“河北育卓众创空间有限公司”,使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入了公司化深度产教融合的发展新阶段。

  两年间,学院被评为“石家庄市众创空间”,成功孵化学生创新企业10家、入驻创业团队27个。在石家庄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项目评选中入选8项,有1项研究成果进入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专利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学院通过行业联合、园区联结、企业联盟等创新机制,实现了生产结合、教育结合、过程结合、管理结合、利益结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从单主体、双主体向多主体方向转型,实现了专业发展、校企融合、队伍优化、基地建设的全方面创新。“育卓众创空间”,连接着政府、学院、中小微企业,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真正建立了“政、校、企”联动机制,在创新发展中架起了一座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现在,学院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与近千家企业合作实现了深度融合。其中与127家企业开展跟岗实训、顶岗实习合作,与17家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0多家。以航空工程系为例,就依托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河北机场集团、石家庄飞机制造厂、湖南山河科技股份等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前,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正秉承“依法办校、人才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求新务实,励志远航”的校训,“弘德、修身、强技、致用”的校风,在产教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人才培养紧贴企业和岗位需要,科技研发紧盯教育前沿和技术进步,社会服务紧跟时代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教育愿景,为实现“专业支持产业发展,产业反哺专业建设”的办学目标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

  当前学生创业最易成功的七种模式:产教融合七种模式3

  一、教育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将打政策“组合拳”

  4月27日,教育部举行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就此前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内容进行重点解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指出,2017年底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共同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意见》更多侧重产教融合,而《办法》更多侧重校企合作,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

  谢俐在解读时称,《办法》将以“促进”“规范”和“保障”作为关键词,展现6个方面的政策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国家政策的实施、政企合作的措施、相关部门的监督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加强统筹领导、打出政策组合拳、开展大样本试点并持续予以推动。

  此外,谢俐还介绍了第四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情况。明确今年的活动将以“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为主题,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二、论产教融合及其深化内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内涵丰富,具有发展性,与校企合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深化产教融合可以从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六个方面开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内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在三个层面体现了各自特征,即在管理体制上的产教融合;在办学模式上的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上的工学结合。三个层面的主体、要素、关系集中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1]当前,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原理,理论界研究尚在深入,这既反映了校企、产学和产教的结合方式和内容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结合”“合作”和“融合”的主体多元性和多样性。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在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历史。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较早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斯特(Philip J. Foster,1965年),他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 (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中提出的。[2] 在我国,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国家政策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从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校企合作”的提出,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报告中“产教融合”的最早出现,再到党的十九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脉相承的重要决策。历时四年,国家一级的文件就有八个,反复提出“产教融合”问题,反映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校企合作”是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起初,职业院校为专业建设或学生就业而主动接触企业,聘请行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咨询顾问,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实习、就业,或者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等。早期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一般主要靠彼此“关系”或“感情”,交往简单,联系灵活,一般多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单向过程,具有暂时性和易变性特点。[3]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是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行为或过程。[4]其本质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开展合作育人。产教融合是校企双向互动与整合的过程,校企交往由单向自发走向双向自觉,具有较高的交融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

  从语义上看,“校企合作”着重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单体互动,“产教融合”则可以看作为“产业”与“教育”行业或系统之间的结合。“合作”体现的是在同一框架下,双方共同完成内容与任务;而“融合”则体现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交融、双方关系密切甚至合而为一;二者交融深度和广度是不尽相同的[5]。

  从主体参与程度上看,“校企合作”主要体现的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常常因为自身需要而成为合作的主动发起方,企业常常是被追求的合作方。而“产教融合”则是校企合作深度交融,即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学校的培养体系、课程、实训以及师资建设中,同时将学校培养的学生、科研和双创成果带给产业,共享和优化产学资源配置,助力产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校企双方都是合作主导者,形成发展的共同体。

  从教学过程看,校企合作下的学校,一般开展的多是“订单培养”“合作办班”“定向培训”“企业冠名班”等,对接的常常是某个企业,其教学标准也多囿于企业要求。而产教融合意义下的学校对接的则是行业统一性要求,教学采用产业、行业标准;实训、实习强调的也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干真做,成为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业水平的部分依据是以企业标准进行测评。因此,学习与工作一体,学做人与学做事统一。

  如果说“校企合作”具有具体性和微观性特点,那么“产教融合”则具有宽泛性和宏观性特点。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主体积极性,这既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还事关教育组织形态和政策服务供给方式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

  1.产教分离的体制问题尚待解决

  我国的职业院校,最初很多都是由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自力更生办起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或企业为了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建立学校,学校干部是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派来的,资金来源是行业主管部门下拨或企业筹措,教师是从行业或企业聘用的,学生就业直接到本行业企业,学校与企业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产教融合自然密切。当然,那个时期的职业教育也存在办学不规范、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等问题。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职业院校全部归教育部门统管,各部门、各行业交出自己的学校,企业不再举办教育。由于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走过了一段“弯路”。职业院校的人员、资金设备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教师都是正规大学毕业的,虽然教学管理严谨了、课堂教学规范了,但干部、人事、财政权力的转移、管理体制的变化事实上割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实质性的产教互动逐渐减少,虽然国家密集出台多份文件,但从实际效果上看,“两张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政府部门间缺乏相互主动协调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许多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政策,这些政策绝大部分的真正落地都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为国家政策制定主体的发展、规划、财政、税收、干部、人事等部门应该协同联动、主动作为,而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孤军奋战。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恰恰就是一些部门、一些地区敲锣打鼓提得多、较真碰硬做得少,一些政府部门对自身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实现主导作用的形式和路径随意,在对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中,很多时候都是“移植”普通教育管理规范,对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经费投入引导和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缺乏针对性,导致中央出台的政策落不到实处。

  3.企业主体参与职教内驱力不够

  当前,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对产教融合缺乏积极性,不太愿意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公益责任,“学校热、企业冷”,合作关系大多靠个人感情维系。一些企业的功利性太强,合作中信息从学校向企业流动多,企业回流学校少,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力。虽然在探索建立职教集团、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 但学校和企业还没有形成伙伴关系,在其组织功能、组织文化上尚需要进一步整合。

  4.行业指导专业能力不足

  “现代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现代化,而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正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行业参与合作育人的核心依据之一”。[6]一方面,受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区域内很多行业组织名存实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行业自身水平有限, 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不足, 尚不具备西方国家行会那样制定标准、主持考试、颁发资格证书的权利和能力,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弱。[7]因此,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等方式,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

  5.学校自身内功不强

  经济产业结构对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要素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偏低, 整合资源能力不够,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缺乏主动联系,学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学校生源差,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总体素养不高;教师教学重知识传授、 轻专业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合作中,学校缺乏高校所应有的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学术文化的高度,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积累不足, 未能确立校企双方共同尊重的教育规范和标准,技术服务能力较弱,难以给予合作企业有效的专业服务。

  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模式改革的核心。教育与产业只有坚持利益互补, 资源共享, 文化共融的思路, 坚持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 才能不断深化校企合作[8]。产教融合可以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深化:

  1.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以满足校企两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为宗旨,共享共赢是其共同特征。互利互惠使校企双方从感情机制走向利益机制,确保长期合作、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目标追求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要,改革专业教学,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 进行“双师型” 教师培养,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企业是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便捷、高效选择学校培养的人才加入企业,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对教育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借助于学校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节约成本,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设备技术改造等,提高整体效益。深化产教融合要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共享和优化产学资源配置,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助力产业建设。

  2.推进校企制度融合,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准备

  学校制度是指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劳动制度、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休息制度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大体上分为规章和责任,规章侧重于工作内容、范围和工作程序、方式;责任侧重于规范责任、职权和利益的界限及其关系。一套科学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强制手段。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有很大的差异,校企双方相互借鉴,学校教育中,除了保证在课堂有效时间传授知识外,还要提前在教育内容渗透现代企业制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把未来职业要求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产教融合就是要将优秀的企业制度中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传统、精神追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产业 (企业) 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将两种文化融合,在校企利益共同体层面形成集体文化。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培养学生具有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更快地熟悉职场的情景,为未来做准备。而企业吸取合作学校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科研成果,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创新员工思维方式。通过融合双方文化理念,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基。

  4.推进校企技术融合,实现教育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学校的技术成果可以和企业的技术结合, 学校的技术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产生的输出, 如论文、著作、报告、新产品、奖项等;与学校所不同的是,企业是通过技术研发获得真正的价值, 从而提高利润;产教融合,学校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师生科研可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打造适应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产教融合可把学校理念层面技术与企业产品层面技术有机结合, 推动相互转化,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价值。

  5.推进校企资源融合, 夯实校企合作物质基础

  资源融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是一方资源为另一方所共享和使用。物质条件是学校办学的综合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学校建立实训室等相关资源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学校资源建设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投资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合作共建、共管教学和科研机构、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节约投资,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获得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企业员工可以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

  6.推进校企人员融合,提高师生和员工职业素养

  学校与行业企业, 在管理层面上组成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人员交叉担任实职,在师资层面上创造条件交叉任职, 改单项聘任兼职为双向兼职。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在企业获得企业指导的实战平台,学校通过学生在企业实训,对企业进行深入考察,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教育的融合

  三、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思路与举措

  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最为关键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总要求,坚持服务宗旨,把握需求导向,主动调整职业院校办学功能、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高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中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要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适应首都发展新要求,主动调整办学功能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地处首都,要立足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着力增强学校发展定位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相契合,科学规划学校事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专业集成优势和所处区位优势,丰富办学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和竞争实力。为此,学校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分析研究了北京市“三城一区”创新体系建设相关规划,以及打造高精尖经济体系的十个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了服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学校党委提出,在发挥既有国民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形成职业教育与培训同等重要、初次职业教育与继续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在夯实基础、练好内功的同时,主动调整内部机构,健全和完善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办学的双向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办学新格局;贯彻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和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提升学校参与国际合作、开展涉外培训、发展留学生教育的能力,形成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职业人才培养面向国内与国际兼有的办学新格局。

  促进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主动调整专业布局

  要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按照“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的原则科学合理优化、设置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建立起了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数量做“减法”的同时,提升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并努力改善生源结构和就业结构。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学校认真研究了自身特点和优势,围绕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提出专业建设品牌化新标准,重点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势专业、短线专业、特色专业。2018年1月,学校组织进行了学校专业群和骨干专业调研论证,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和智慧服务技术两大领域组织专业群,形成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专业架构,着力形成一批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即插即用”的短线专业和重点培植的特色专业,并从实际出发研究老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新内涵、调整新定位、发挥新作用。

  为企业参与职教开拓空间,主动调整办学机制

  《意见》指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近年来,学校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开发区在支持教师企业实践、学生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出台了有力的保障政策,学校与开发区共建图书馆、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了多方位支持和服务。但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方面还存在不足,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学校将进一步开放办学,着力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开拓空间。一是强化校企合作,主动拓宽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渠道,改进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将企业和职场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改革试验,创新现代学徒制实现途径。二是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一批新课程,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标准建设,推行科学评价。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布局和提升“教学实训中心”功能,与企业共建、共管、共用“生产性体验中心”“未来技能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顶岗实习、企业见习、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推进学生实习实训规范化管理。

  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主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学院的办学功能从单一的高中后学历职业教育拓宽到初中后、高中后以及成人职业教育等多方面。要使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成功就业,必须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创新针对不同需要、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党委提出要加快探索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以及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中高职衔接、军事职业教育、国际职业教育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利用好贯通培养、自主招生、士官人才培养、中高职衔接等政策,形成面向复合化生源结构的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坚持立德树人总要求,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项计划,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探索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新机制。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企业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配合国外的中资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推进产教协同创新,主动调整科研体制机制

  《意见》指出,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同时,提出要开展产教融合城市、产教融合企业试点。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亦庄工作站电科院分平台、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研体系,在开放共享学校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开发新型产品、攻克技术难关等科技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承担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任务,发挥学校与企业联合科研优势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学校党委提出要积极融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采取校企共建研发机构等措施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兄弟院校合作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研究。面向企业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型研究,加强横向课题引导,加大纵向课题培育,激励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加强未来技能研究,提高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开发的前瞻性。

  加大培训产品开发,提高职业培训服务企业的能力

  面向企业开展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在当今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变得越来越重要。“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是《意见》的又一政策亮点。通过学校调查发现,培训服务呈现“两头热”的现象。一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生产运营基本要求为重点的基础性培训需求量较大,如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安全生产培训、职工素质培训等;二是以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企业创新前沿领域培训需求量大,如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近年来,学校持续承接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组织焊装工、冲压工、模具工、发动机装调工、机动车检验工、汽车涂装工等七个工种的初、中、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承接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数控加工技能大赛、叉车技能大赛、北汽集团可编程控制器技能大赛等各个行业企业不同的技能大赛,还承接了开发区首席技师培训、京东集团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培训等高端培训项目。学校党委认为,能否在开发区企业职工培训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能否开发出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高端培训项目,同样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学校要深化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培训条件设施,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并开发培训服务产品,将培训服务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和教师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范围,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学校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一是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战略规划,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队伍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采取教师下企业实践、参加国内外培养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二是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多渠道、多形式聘请企业专家、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国内外专家学者加盟执教,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师资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构建科学的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考评办法,实施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纳入教师的工作职责,促进广大教师各施其能、人尽其才。

  学校办学进入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时代,对比《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政策、目标和举措,我们在调整办学定位、专业布局、办学机制、科研机制、职业培训、人事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四个“合”是指导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始终遵循、一以贯之,努力探索首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路。

  四、来自一线的声音

  《意见》设计亮点是什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对《意见》进行了深度解读。夏建国指出,《意见》涵盖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内容。夏建国认为《意见》的设计亮点在于“四链联动”“四位一体”“四维度”。

  “产教融合是在产业和教育渗透融合的格局与机制下,各类相关要素有序重组所形成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生态系统。”

  “四链联动”——《意见》提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的协同战略格局,四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其中,实体经济和产业是核心;科技开发和创新是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和教育是基石。

  “四位一体”——《意见》首次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四位一体”的深化产教融合的体系框架。政府要统筹同步规划,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企业是重要主体,提出了“引企入教”改革的系列举措;人才培养改革为突出主线,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质量;行业和社会组织发挥供需对接作用,促进中介组织和服务型企业催化。

  “四维度”——《意见》重点构建了“四维度”的协同推进机制。学校侧改革从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招考配套制度,加强学校治理结构,创新教育培训服务入手;企业侧改革注重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实习实训,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强化企业职工培训,鼓励企业积极投资;社会组织侧改革着手强化行业协调,规范市场服务,打造信息平台,健全第三方评价,促进供需双向对接;中央和地方政府侧改革要避免命令式“拉郎配”,着力健全需求导向培养机制,加强企业信用约束,落实财税用地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开展建设试点。

  如何突破“三热三不热”?

  夏建国认为,要突破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的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三热三不热”现象,需要理念、政策、学校三方“联手”而行。

  理念形成产教融合社会共识: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国家基本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促进法,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互补性制度。

  政策打造产教融合生态:构建一条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构建“产业、行业、专业”集成融合的生态系统,实施应用型大学重点支持计划,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培育产教融合生态。

  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尝试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形式运行的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共享组织体,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构建学生、教师与企业生产、研发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培养机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与政府共建智库。

  大学必须介入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表示:

  “高校形成专业集群的目的是减少课程之间的冲突和重复,形成有效联接,以便覆盖产业领域对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专业集群建设要与产业集群对接,即行业企业因素融入高校专业集群的课程、项目建设。主要方式包括市场购买与课程置换;龙头企业主导的行业学校或院系与企业办学或共建;建立作为联盟的产业学院,由行业企业提供第二段课程与实习实训平台;组建政府主导、院校主动、产业服务机构和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产业人才培养教育联盟。

  旅游院校要自觉融入行业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昆欣表示:

  “旅游院校生于旅游业、长于旅游业、壮于旅游业、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靠旅游业。旅游业是旅游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旅游院校发展要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扎根行业、引领行业,坚持围绕旅游办专业、围绕旅游育人才、围绕旅游搞科研、围绕旅游强服务的宗旨。

  旅游院校融入行业必须解决好五个问题:政策与机制、平台与机遇、条件与环境、教授与团队、能力与方法。

  双元创新培养人才

  何谓“双元创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指出:

  “双元创新由双元文化创新和双元管理创新两部分构成。

  双元文化创新是指在人才的观念层面,体现出‘以德为本+以智为高’‘中国深度+国际广度’‘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的办学理念,强调教育中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培育。

  双元管理创新指在工具层面,包括专业建设中双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建构、人才能力特征等要素,体现了‘酒店专业+X(外语、健康等)’‘科研带动+教学驱动’‘专业教育+养成教育’的办学特色。”

  基于双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规律,培养能够胜任酒店及健康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投资、经营、管理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的卓越创新人才。

  行业企业应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周春林认为:

  “产业变革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职业精神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十八大以来,各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重要举措。

  首先,注重形成合力,强调政策配套性和产业介入性,政策制定更加注重多部门联动;

  其次,集中力量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股份制办学模式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

  第三,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助力重点行业到国(境)外办学,推动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和企业合作。

  旅游专业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对于旅游专业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华侨大学国家级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旅游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主任汪京强表示:

  “卓越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对接行业,行业联合学校,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建立分层培养机制,根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理论课程内容的壁垒,打破单门课程设置的实验体系以及单个实验室的界限,重新建构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结构;

  形成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专业型旅游人才;

  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创新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