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十分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确定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资料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构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本事、适应本事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靠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本事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构成心理障碍,异常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齐,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当贴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本事。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必须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必须的成功。
(一)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经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先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向困扰自我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提高,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能够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构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进取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经过团体活动能够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我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能够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必须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本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本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能够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我的意见等。经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我、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经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进取变化。
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进取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安全教育心得听了某某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报告,我感到资料很精彩,讲的很全面,所举案例让人心境沉重,看后感触很深。使我感受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学校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此,谈谈个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职责制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学校“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此,我校确定了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职责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学校内安全隐患,努力创立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礼貌学校,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克服四种疏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职责”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教育活动。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学校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自查范围》,在全校各班级、各处室部中设立了安全检查员,要求每一天对各自范围内的学生动态、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记录,并向班主任和各部门职责人汇报,最终上报校长;然后由校长签署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在学校各区域配备、完善消防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
2.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凡是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及时查清原因,对事故职责者给予严肃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应及时妥善处理。对发生事故不上报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职责。近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经过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礼貌、健康的育人环境。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2
各位同学:
今天我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
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
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⑶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 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下面我们谈谈该怎么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青春期,我们的生理处于发展的高峰,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特别是性心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对异性的疏远和排斥。只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一般出现在小学的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表现是:不愿与异性同桌,分出明显的“楚河汉界”在活动中避免和异性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冷嘲热讽等。其实,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的真正原因是对异性交往的不安和羞涩。
2.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短暂的疏远和排斥之后,是浓浓的关注与接近。大约在初中二三年级逐渐明显,表现是: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这段时期对异性的关注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
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随着对异性的关注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出现羞涩不安、疑惑戒备,同时欢乐喜悦、痴迷陶醉,甚至产生一定的追求行为。
总之,中学阶段,性心理将发生一场巨变,你准备好了吗?
那与异性到底该怎样交往呢?我建议啊:
首先,自然交往。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流露,不要闪烁其词,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前提就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者不自然。
其次,要适度交往。怎样适度呢?就是: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而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第三要真实坦诚。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第四,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最后,我们要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表现性的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很差,如果不如以引导,很容易受错误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人在一个工读学校的调查发现走上歧途的青年中,因读过黄色书刊而犯罪的,占有相当重的比重。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征是模仿性和激情性。什么意思呢?青少年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自觉的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和动作,即使是错的。而青少年的情绪动荡不稳,容易激动,只要外界刺激强烈,就容易迅速产生行动,这样很容易酿成大错。所以对不适合我们的年龄层接触的书,要坚决不看。有同学说那我怎么知道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呢?你可以向老师、家长、图书管理员、书店的营业员参考书中有些什么内容,或者在买书或借书时看一下目录、前言、序还有最后的结束语,对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内容很不健康,就坚决不要读它。有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所以,我们要挑选适合自己的读本,拒绝不好的外界刺激。
希望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的充实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生活,做个健康、乐观、文明的人。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十分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确定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资料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构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本事、适应本事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靠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本事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构成心理障碍,异常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齐,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当贴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本事。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必须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必须的成功。
(一)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经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先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向困扰自我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提高,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能够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构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进取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经过团体活动能够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我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能够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必须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本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本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能够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我的意见等。经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我、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经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进取变化。
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进取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安全教育心得听了某某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报告,我感到资料很精彩,讲的很全面,所举案例让人心境沉重,看后感触很深。使我感受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学校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此,谈谈个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职责制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学校“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此,我校确定了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职责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学校内安全隐患,努力创立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礼貌学校,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克服四种疏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职责”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教育活动。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学校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自查范围》,在全校各班级、各处室部中设立了安全检查员,要求每一天对各自范围内的学生动态、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记录,并向班主任和各部门职责人汇报,最终上报校长;然后由校长签署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在学校各区域配备、完善消防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
2.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凡是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及时查清原因,对事故职责者给予严肃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应及时妥善处理。对发生事故不上报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职责。近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经过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礼貌、健康的育人环境。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2
各位同学:
今天我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
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
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⑶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 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下面我们谈谈该怎么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青春期,我们的生理处于发展的高峰,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特别是性心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对异性的疏远和排斥。只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一般出现在小学的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表现是:不愿与异性同桌,分出明显的“楚河汉界”在活动中避免和异性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冷嘲热讽等。其实,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的真正原因是对异性交往的不安和羞涩。
2.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短暂的疏远和排斥之后,是浓浓的关注与接近。大约在初中二三年级逐渐明显,表现是: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这段时期对异性的关注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
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随着对异性的关注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出现羞涩不安、疑惑戒备,同时欢乐喜悦、痴迷陶醉,甚至产生一定的追求行为。
总之,中学阶段,性心理将发生一场巨变,你准备好了吗?
那与异性到底该怎样交往呢?我建议啊:
首先,自然交往。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流露,不要闪烁其词,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前提就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者不自然。
其次,要适度交往。怎样适度呢?就是: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而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第三要真实坦诚。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第四,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最后,我们要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表现性的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很差,如果不如以引导,很容易受错误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人在一个工读学校的调查发现走上歧途的青年中,因读过黄色书刊而犯罪的,占有相当重的比重。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征是模仿性和激情性。什么意思呢?青少年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自觉的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和动作,即使是错的。而青少年的情绪动荡不稳,容易激动,只要外界刺激强烈,就容易迅速产生行动,这样很容易酿成大错。所以对不适合我们的年龄层接触的书,要坚决不看。有同学说那我怎么知道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呢?你可以向老师、家长、图书管理员、书店的营业员参考书中有些什么内容,或者在买书或借书时看一下目录、前言、序还有最后的结束语,对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内容很不健康,就坚决不要读它。有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所以,我们要挑选适合自己的读本,拒绝不好的外界刺激。
希望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的充实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生活,做个健康、乐观、文明的人。
今日推荐
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 三篇 【600字】
忙碌,是治疗一切神经质的良药,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伤心了,就没时间八卦闲聊了,就没时间沉溺过往了,就没时间郁郁寡欢了。以下是若吧网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1我的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她总有做不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