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领导看望贫困户,再送米面油,贫困户已经瞧不上了,三五百元,也拿不出手了。人对物质的追求,上去了就下不来,一旦下来,前功尽弃,不念叨前面的好,只抱怨后面的坏。若吧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1
按照工作统一部署,去年底,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全面调研。通过座谈、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等形式,访谈了4位省委书记、省长等22位省市领导干部,直接了解了11个中央单位、9个省区、20个市州、45个县、41个乡镇和23个村的情况,这次经历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德政工程,它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凝聚起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给我们今后做成大事、攻克难关以深刻启示。
千百万人拔掉穷根,展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
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并不富裕的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9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非凡事业。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几年间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一切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脱贫攻坚稳步向前推进。在和平时期用鲜活的事实向世人再次深刻展示共产党人的初心没有变,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更加耀眼。实事求是讲,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对这两个问题缺乏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理解,还有一部分人一段时间里看到党内严重腐败、干部作风漂浮、社会风气不正、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严重淡化等情况,以致忧心忡忡。迫切需要有强大说服力的事实来转变他们的看法。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具备一定物质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适时发出脱贫攻坚总动员,获得了巨大的民心民意支持。
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看到党中央的决心,看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看到了乡村巨变,感受到党的恩情,无不由衷地称赞社会主义。我亲眼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千百万人拔掉了穷根,很多群众动情地说:“好干部回来了,好传统恢复了。”
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调研对我冲击如此之大,核心因素主要在这里。脱贫攻坚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在许多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习总书记的深情投入、精准的基本方略、良好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方法,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艰辛探索,使8000多万人真脱了贫、脱了真贫。它给我们今后做成大事、攻克难关提供了深刻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非凡的意志智慧,亲自挂帅指挥,激发带动引领全国人民统一行动,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二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各省区党政一把手立下军令状,五级书记一起抓,确保了全党全国全社会高度一致,凝聚起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三是始终坚持精准方略不动摇,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保证了脱贫攻坚质量和各阶段目标如期实现;四是改革创新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干部群众首创精神,找到了推进工作、攻坚克难的良策;五是实行最严格的督査巡査、考核评估,做到了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六是以脱贫攻坚统揽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支持;七是坚持不懈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八是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格局;九是选派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乡村,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一线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
精准方略确保了措施到人,真正解决了棘手问题
2013年11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深度贫困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方略,从此,整个扶贫工作由粗放到精细、由概念到具体、由数据到真实。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建档立卡,把一个个贫困县、一个个贫困村、一个个贫困户精准地找出来,然后根据各自主要困难及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逐县、逐村、逐户进行扶贫。几年来,贫困地区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调研看到,道路畅通了,房子翻新了,村子干净了,饮水安全了,网络连上了,城里该有的,村里都有了。脱贫攻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超预期效果,与精准扶贫方略密不可分。基层同志感慨说,它使整个工作一下子落了地、找到人,使投入真正解决了贫困人口的问题。如果没有精准扶贫,贫困群众最多只能沾点基础设施的光,要达到现在程度至少还要30年。
回看这一方略,核心是认真、细致、准确。全国组织几百万人参与建档立卡,多次组织检査验收,近1亿贫困人口记录在册,不脱贫不销号,返贫了再进档。每个省、市、县任务清晰明确,在确定的贫困人口中,一个个人的问题解决,一项项任务完成,才过得了检查验收关。同时,全国选派了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乡村,深度贫困地区县一般增加3—5名领导,村里一般安排7—10人的驻村工作队,从工作队伍上确保脱贫任务落实。
一些挑战仍存,需要共产党人的“愚公志”
当前,脱贫攻坚进展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是深度贫困地区条件差、困难多,任务艰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各类问题复杂交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困难尤为突出。彝族是“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比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人口多、比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落后、比藏区获得的支持少,彝区脱贫犹如“小学生参加高考”,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
二是产业扶贫基础较弱,稳定脱贫令人担忧。调研中大家反映,产业是农村的大难题,贫困地区搞产业难上加难。一些地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和政策支撑,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下功夫不够,往往追求“短平快”,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三是社会力量动员不够,扶贫巨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大家反映,不少人对脱贫攻坚还不甚了解,领导干部、广大党员、有条件的群众参与不够,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还有差距。社会组织扶贫没有明确牵头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不够。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社会扶贫成效。
四是一些地方追责问责过频过重,基层干部放不开手脚。基层普遍反映,干部管理简单追责问责过多,关心激励措施没有落实落地,干部工作干得越多,被追责的概率越大。一些干部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干事。
五是基层人才短缺严重,成为脱贫攻坚瓶颈。在不同层级干部座谈会上,几乎都谈到农村干部人才的短缺。教师、医生、农技、产业带头人等本地人才严重缺乏,外地人才很难引进来。
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仍较突出。干群反映,各种变异的检查层出不穷、名目繁多,部门搭车检査重复叠加,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一些地方出台政策调研不深入,有的脱离实际,让基层左右为难。
完善各项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当前问题
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要选派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墩苗”摔打磨炼,切实解决县乡村干部来源问题。注意从企业、科研院校和村干部中选拔干部,为今后十年、二十年储备优秀干部人才。同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各地实际,对贫困地区党政正职调整问题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抓住当前农民得实惠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应广泛开展公德、法制、移风易俗、国家观念等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教育农民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第三,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关系,最大限度彰显脱贫攻坚正面效应。加强对未纳入建档立卡边缘户的关注与帮扶,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审慎做好易地扶贫、健康、教育扶贫等特惠政策的落实,防止出现消极因素。
第四,继续加大对四川凉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落实东部地区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的举措,大规模从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和专业人才,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现代手段培训当地人才。对未纳入“三区三州”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广西河池等贫困程度深的地区,给予“三区三州”同等政策待遇。
第五,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对2020年后减贫战略进行系统研究,谋划科学可行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架构。系统梳理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把现有举措逐步调整为2020年后缓解相对贫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和平稳过渡。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2
近年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五个一批”工程实现脱贫全覆盖,从而达到政策红利更精准、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各级党委政府用最大资源、花最大力气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展和成绩。但在基层一线,仍有一些一些值得深思的奇葩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困惑无解的焦点难题。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重,缺少主动脱贫的动力;有一些贫困户想摘掉“贫困帽”,但一些却想守住贫困户的身份,甚至为此闹事;有一些贫困户把扶贫当成了一种福利。
这些现象应该是当前脱贫攻坚政策下出现的异类思维,这种异类思维如果不把当作脱贫攻坚政策性果断出击,在政策上给予坚决打击,可能会导致“价值倒挂”,影响脱贫攻坚的进程。扶贫攻坚是改善民生的好事,无形中吊高了一些人的胃口,把政府都“逼”成了“困难政府”,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过去,政府逢年过节看望贫困户,一般送点米面油、衣服、棉被之类东西,或给两百块钱。贫困户都感激涕零,倍感温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户的生活底线相应拉高。
如今,领导看望贫困户,再送米面油,贫困户已经瞧不上了。三五百元,也拿不出手了。人对物质的追求,上去了就下不来。一旦下来,前功尽弃。不念叨前面的好,只抱怨后面的坏。一些贫困户物质匮乏,但大脑沟回丝毫不匮乏。他们对物质的生理反应,和富人一样灵敏,甚至“过敏”。
困惑一:有困难找政府,但是有些困难政府确实无能为力。
现在的山村,大多数女子外出打工,留守村子的男子只能无奈的看着身边的女子个个名花有主。农村大龄光棍一抓一大把,这些大龄光棍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娶媳妇。一个县级领导到自己的挂包帮户走访,大包小包拎了一大堆,最后走起问男主人:还有什么困难?男主人态度猥琐地说:“给我找个媳妇吧!”挂包帮领导告诉他:“这个比较困难”。现场一阵笑声。过去常说,有困难找组织。现在群众真有困难了,结果领导表示:这个有困难不好解决。坦率地说,政府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
困惑二:争当“贫困户”,4个儿子不认爹
有一个贫困村,今年70岁的李光福有5个儿子,4个大点儿的儿子成家后自立门户。李光福与未成家小儿子在同一个户口本上,而小儿子多年前外出打工,下落不明。老迈体衰的李光福现在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4个儿子认为国家有政策,其父脱贫是国家的事,是各级干部的事,开始以已分家为由,对李光福在经济上、生活上彻底不管不问。迫于无奈,村委会只能在2017年贫情分析会上将李光福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李光福的四个儿子能尽到起码的赡养义务,每人每月拿100元生活费,李光福月收入就有400元,就能脱贫。结果先例一开,附近村子家里有老人的都忙着分家,把老人单独分出去,政府、村委会看着这种奇葩的“分家”现象,也只能三番五次的上门上户做工作,苦于和这种“分家比着来、争当贫困户”的歪风作斗争。
困惑三:拿“签字”当“尚方宝剑”
一个搬迁点的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建房只是委托其亲戚和挂包帮干部代管,年底驻村扶贫干部和他算收入账,让其脱贫。该贫困户在电话中向扶贫干部直说:“我现在在工地一年收入5万元,媳妇当清洁工一年收入1.8万元,收入我能脱贫,但房子我住不进去,我就不会签字认可,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我签字。对你们的工作,我是一万个不满意。没有我签字,我就脱不了贫,就是要把你搞下岗!”话语之重,把挂包帮女干部当场气哭。女干部气愤地说:“这位贫困户一走了之,你建房的事你操过心吗?扶贫干部守工地、跑手续、做档案、把质量,呕心沥血,你还要把别人搞下岗,心里是怎么想的?”
困惑四:在一边看,看干部忙
一个贫困村有231户精准扶贫户,对口结对帮扶的单位进行产业项目扶助,无偿提供林下经济果林草果种植,产品按市场价格回收,结果没有几户愿意种。帮扶单位无奈,只能承诺给贫困户再额外无偿提供肥料补助,通过多方做工作,全村只有89户贫困户愿意试试。后又生枝节,有贫困户要求挂钩单位还要林业部门给予帮助种植、管护。但让驻村第一书记更为伤心的是,草果苗送到后,随车送来复合肥120包,当帮扶单位和乡镇干部一起卸车时,贫困户就排着队在一边看,连一个动手帮着卸车的都没有。“一个都没有。”这位40多岁、就职于县级重要部门的驻村第一书记说,“连起码搭把手的都没有。那一瞬间我觉得很疲惫……”
困惑五:对贫困户不敢说、不敢批评
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天天面对检查、抽查、督查。刚刚送走市级督查组,又要迎来县级全方位检查。贫困户认不认可、签不签字是脱贫工作的‘一票否决’,扶贫干部面对这些现象,哪里还敢说“不”。一说上级就问责,一查到底,停岗、待岗。面对无数个表册、无数的签名按手印,村委会、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天天签名,天天按手印,疲于奔命。有的贫困户甚至对签名按手印都相当抵触,“你们自己替我们签名按手印算了,天天签名按手印,即耽搁了我们的农作时间,也替你们辛苦”。但是扶贫干部面对自己的前程,面对自己的工作,谁敢说“不”。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时刻,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渐浮上水面,成为阻碍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硬骨头”。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中的困惑现象,就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例子。避免脱贫攻坚中的困惑现象,根本是要打开贫困户的心结,培养志与智等内生动力。破解“等、靠、要”问题,属于扶贫中的“扶志”层面上的,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其实有没有真“扶不起来”的贫困户,有,但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大多数“贫困户”,还是希望向好向上的。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难,解决诸多存在的困惑现象,一是需要高层部门制定限制贫困户“以贫困为荣,诸多刁难”的思想。二是村委会、驻村干部要敢于对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无赖、钉子户说“不”,以百倍的耐心、细心,以切合实际的科学方法,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样脱贫攻坚这辆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战车才能在正确的轨迹上驰骋,最后才能实现党和国家“不让一个人落下”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3
根据中、省、市、县统一安排,全市脱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面对这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既要摸清底子、因户施策,又要着力当前,狠抓落实,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段家河镇薛家湾村既是市政府办的扶贫联系点也是市长的党建联系点,决定到2017年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时间短,任务重,这无疑是场硬仗。
薛家湾村贫困人口148户521人,五保集中供养6户,142户贫困户由100名干部(其中:市政府办73名、县移民局16名、镇村11名)共同包帮,致贫原因:因病69户,因残27户,因学21户,因灾2户,缺劳力14户,缺资金9户,占人口总数的23%。享受低保贫困42户110人。不安全住房45户。党支部共有党员72名,其中女党员14名,60岁以上党员40名。
脱贫,目标明确,就是要让薛家湾村148户521人全部摆脱贫困;攻坚,要攻克的就是148户521人中那些“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既无集体经济收入、家庭极端贫困又个人能力不足、文化水平低下,要想让他们真正脱贫、稳定脱贫,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要啃掉这些硬骨头,不仅要有决心、信心,更要有耐心、恒心,还必须精心、细心,最重要的是要怀抱一颗爱心。面对一贫如洗的父老乡亲,只有感同身受,情同此心,才可能心甘情愿地担负起扶贫重任,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冲锋陷阵。
从去年的8月份来到这里,先是走访慰问贫困户,再到一遍遍入户了解他们的人口详细情况、土地林地资源、收入来源情况、住房现状及人居环境等,进一步核实贫困户实际情况,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残的弱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开处方然后对症下药,从而使他们逐渐脱贫。对因病贫困的群众可以通过门诊特殊慢性病补助、大病住院补助、大病保险补助、农村医疗救助等方面政策实施全覆盖,保障他们病有所医,生活水准不下降;对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通过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对因学致贫的贫困群众通过开展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国家助学金、职中助学金、职中一次性资助、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大学本科生资助、“雨露计划”中高职资助等手段,确保他们“断穷根”;对因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通过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以及薛家湾美丽乡村建设四改三建等项目,彻底改善他们的人居环境。
这些帮扶政策为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找准了路子,但要稳定脱贫目标,这绝不是一句口号,现实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困难重重。对那些致贫原因错综复杂的贫困群众,要脱贫,既要解决其个人、家庭增收来源等诸多难题,也要解决其居住环境的建设问题,比如路、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即使帮其找到了脱贫项目,没有技术或缺乏技术指导怎么办?道路不通、产品运不出去或卖不出去怎么办?遇到天灾人祸、节外生枝又怎么办?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细致入微地考虑、操作,需要有人帮助协调解决。否则,扶贫治贫也难以奏效。
一是缺乏产业领头人。我们村共有10个组,除1、2、9、10组处于集镇和公路沿线外,其余都分散居住,基本上一条沟一个组,农户可利用的有效耕地也多分散于山上,3、4组以种植黄姜为主,5、6、7、8组以种植樱桃为主,大都自主经营。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等、靠、要”、怕担风险怕赔钱思想严重,更是因为缺乏产业领头人,无法形成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
二是缺乏技能培训。有位贫困户去年下半年在集镇上开了一家餐馆,但因为手艺不精,来消费的顾客廖廖可数,只能维持基本家用,经过市场考察,他希望可以通过厨师技能培训,提高质量,吸引顾客来店消费。还有一些贫困户,在政府的号召下栽种了桔柑,但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导致桔柑树果实又小又涩,无人问津,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三是缺乏有机结合。薛家湾村的贫困户大多集中在山上,因为他们的土地都在那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些贫困户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环境恶劣,政府虽然在金水湾规划了安置小区,但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比如四组的陈家小院,那里的房子距今近百年,已属危房,不能居住,但是他们还是不愿离开,他们表示,金水湾移民小区固然环境好、设施好,但就是离他们的土地太远了,来来回回需3、4个小时,太不方便。又比如一进5组路口,就有几幢砖混结构的房子却空无一人居住,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条件好的人家早都离开这里搬去城里、镇上居住,原来的老屋就这样空下来荒废了,而5组却有许多的贫困户因为缺乏资金根本就盖不起房也不愿意到集中安置点居住。那么,能不能由政府回购这些可以居住的旧房,再分配给那些需要的贫困户,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能废物利用,也满足了贫困户的需求。
四是缺乏正确理解。通过走访,有些贫困户反映,自我当了贫困户啥好处都没有,甚至还提出要给他解决正式工作。在贫困户的观念里,觉得自己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就是国家和党委、政府要负责自己的吃喝拉撒,定时不定时发发钱,发发物。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关键还是政策宣传不到位。
五是贫困户甄别情况复杂。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看着有这么多的好政策,有的贫困户脱贫了还要求返贫,有的贫困户脱贫了不愿意承认脱贫,甚至为了能多享受些贫困政策,贫困户一户家中出现了几个户口本。还有些贫困户在调查时不说实情,尤其是收入调查这一块,导致核实的情况出现反复。还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说法上前后矛盾。有时,对同一个人做三次调查,会有三个说法,有的一家两口子说的也自相矛盾。这就无形中造成了甄别情况的复杂性,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开展工作?
一是要主动开展帮扶。入户走访的时候,有群众质疑“我怎么就脱了贫”是有道理的。他稀里糊涂被确定为贫困户,又稀里糊涂被脱贫。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稀里糊涂。对村里的规划及脱贫任务,上级已经做了安排,下达了修路、饮水等项目,提供了贴息贷款,明确了任务(到2016年底脱贫74户287人)、责任人(由市政府办、县移民局及镇村100名干部联系帮扶)、要求(根据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和需求,根据每户贫困户不同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现在,我们需要做得是把这些“纸上的措施”落到实处,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靠我们去打通。帮扶不起来,完不成脱贫任务,责任在我们身上,是我们失职渎职。宁肯自己多受累,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积极主动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群众搞发展,让群众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二是要正确理解帮扶。过去,一提帮扶群众,就是给群众送钱送东西,而且一送了之,送过之后,一年半载便不闻不问。危急关头,给病人输血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不能让病人自己恢复造血功能,病人的病总是好不起来的。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雪中送炭,给予适当的钱物等物质上的帮助,无可厚非。但简单地将帮扶等同于给钱给物,那就值得探讨了。第一,如果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就算你给他二、三百元钱,或者送点衣物棉被粮油米面什么的,他绝不可能因此就达到脱贫标准了。第二,我们干部职工工资收入普遍不高,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上的血都有限,还有的要联系七八户贫困户,又有多少血可输?又有多少鱼可送?第三,如果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就将钱或者东西给了贫困户,会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谋生手段,从而滋长和加剧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而导致他们更加贫穷(不能养懒汉)。第四,过多的、不分青红皂白地赠送钱物,还会引起干部之间在帮扶工作中的攀比、引起群众之间的攀比。因此,给钱给物必须看情况、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可能是帮倒忙,是在坑群众、在害群众。
三是要帮要帮到点子上。群众是最朴素的,感情最真挚,真帮助群众,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而他们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感情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观念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信念的确立往往比获得金钱财物更重要。帮扶群众应以扶智和扶志为主,多宣传政策,把道理讲明,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帮助他们开阔群众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树立正确目标和坚定信心。这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帮扶。当然,这样做,事情会更麻烦、过程会更复杂、时间会更漫长,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这更能检验我们对群众感情深不深,对这项工作态度端不端正,也更能检验我们是真心帮扶,还是在作秀。
四是要由农户自己拿主意。我们充当服务生的角色,负责提供菜单,但是不能点菜,不能擅自决定农户吃什么,更不能强喂。点什么菜,由贫困户根据自己口袋里的钱和自己的口味决定。我们帮助提供思路和建议,贫困户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自负盈亏,自己享有成果和收益,自己承担风险。
五是要按市场法则办事。需要原料,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帮助联系,但合同得农户自己签,钱得农户自己出,拿出积蓄、从银行贷款、向亲戚借,或者先赊后还、以成品抵账都可以。需要技术,干部可以帮助咨询、请专家授课培训、请做得好的一对一指导、上网查或买图书等。需要销售,干部可以帮助推销(学校、超市、互联网等)。
六是要树立诚信等良好风气。虽然现在给贫困户提供了可以免费用3年的贴息贷款(5321金融政策),但要跟贫困户说清楚,利息可以不结,贷款不是不还,借用的钱该还的必须还,有条件还而不还的,要予以制裁,树立良好的诚信环境。
七是探索推行脱贫奖励政策。可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如果贫困户脱贫了,就可以在年底获得300元的奖金和证书。脱不脱贫,获不获奖,由贫困户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申请,乡村两级党组织审核,过关了就可以在年底得到奖励。这样,既鼓励贫困户脱贫形成脱贫光荣又得实惠的导向,又解决了脱贫户不愿承认脱贫的矛盾。
当然,有困惑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办法,如今,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下达。惟有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
今日推荐
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 三篇 【600字】
忙碌,是治疗一切神经质的良药,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伤心了,就没时间八卦闲聊了,就没时间沉溺过往了,就没时间郁郁寡欢了。以下是若吧网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1我的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她总有做不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