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2篇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从理论上看,在新课程标准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在新课程标准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及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1

  1.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2篇 【热点话题】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起来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图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达不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分析和思考。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转换思考(转换说)”、和“辩论思考(辩论说)”两种训练形式,使学生养成认真理解应用题题意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1 转换思考(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甲与乙的比是4∶9”,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①乙与甲的比是9∶4;②A是B的35;③B是A的53;④A比B少15;⑤B比A多15;⑥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等。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2 辩论思考(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但是,如果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半径,要求圆的面积,就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才能进行计算。

  2.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学生往往对审题拘于形式,拿到题目就把题中数字简单组合,导致错误。应用题是有情节、有具体内容和问题的,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说”的培养,理解题意。有些应用题的叙述较为抽象,可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其次要加强关键词句的观察,理解题意。

  3.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的有效方法

  3.1 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会感到困难。

  3.2 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下面以建立有关倍数的数量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就是说,“倍”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对“倍”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倍”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3.2.1 从同样多入手。教师在第一行摆了2个三角形,第二行摆了2个圆,启发学生说出圆与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3.2.2 引出差,使差与比的标准同样多。这时,教师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圆,这时圆比三角形多1个。然后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圆,使学生说出圆比三角形多2个;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比三角形多的部分与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3.2.3 从份数入手建立“倍”的概念。接上面,如果把2个三角形看作1份,圆有这样的几份呢?圆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圆的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2倍。

  把“倍”的概念理解透了,那么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时,可以使用这道应用题: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几只?

  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这样的4份。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3×4=12(只),从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果在建立每一种数量关系时,都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那么就为多步应用题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2

  应用题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答应用题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特作如下探讨。

  一、强化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训练

  应用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无论多复杂的应用题,都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的有机组合,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分析推理: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它们是解答复杂应用题的基础。教学时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熟悉数量关系上,应花时间强化训练,为今后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是一次重要的推进。两步应用题解答时所需的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是未知的,问题和条件是一种间接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懂得寻找中间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说说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另外,三步及三步以上的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深化,它的分析推理过程与两步应用题基本相同。应用题中已知条件是用一些文字叙述一件事情,由这些事情的叙述而提出两个以上的条件,它们所求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解题的依据。那么怎样才能依据条件寻找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呢?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2)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3)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二、强化学生解题思路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但更难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笔者认为解应用题就是要抓住条件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要注意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所解答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透彻,教学复合应用题时,可先准备一些连续的简单的应用题。如:(1)学校买了5个篮球,一共1275元。每个篮球多少元?(2)每个篮球255元,学校买了5个,共要用多少钱?

  通过简单应用题(1)和(2)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题(1)的问题“每个篮球多少元?”是题(2)的已知条件“每个篮球255元”。如果把题(1)中的已知条件“学校买了5个篮球,一共1275元”代替题(2)中的“每个篮球225元”,便可得出“学校买了5个篮球,一共1275元。这样,利用一个个简单应用题组成所求的复合应用题,寻找出中间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中间问题与基本数量关系的联系,从而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解题实战方法

  数学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有三种:综合法、分析法、线段图法。熟练掌握这三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笔者试着以下面这道题为例,来阐述分析应用题的方法: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2吨,36天烧完。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20%,这堆煤实际可烧多少天?

  1、综合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题里给出的已知条件,思考哪两个已知条件组合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问题变成可用的已知条件,这个已知条件再与哪个已知条件组合,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最终解决题里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上面的例题。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不难归纳出:根据“原计划每天烧2吨,36天烧完。”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算式:2×36=72(吨)。根据“原计划每天烧2吨,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20%”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实际每天烧多少吨,算式:2×(1-20%)=1.6(吨)。再根据这堆媒的总吨数(72吨)和实际每天烧的吨数(1.6吨)就可以求出实际可烧多少天?”算式:72÷1.6=45(天)。

  2、分析法。分析法是与综合法恰恰相反的思维方法。它是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看看这两个条件是否已知。如果已知,则可顺利解答;如果未知,就把这个条件转变成子问题,找出解决这个子问题所需的条件,直到所需的条件全部已知为止。这种分析方法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他不仅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而且他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还就上面的例子进行说明:学生读懂题意之后,了解了所要解决的问题。马上从问题入手,反问自己:“要求这堆煤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呢?”经过思考,分析出:“要求实际烧的天数,就必须知道这堆煤的总吨数和实际每天烧多少吨。”接着分析“这两个条件已知吗?都不知道。那么要求这堆煤的总吨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实际每天烧多少吨,又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认真思索后,得出:“要求这堆媒的总吨数,必须知道这堆煤原计划烧多少天,每天烧多少吨。要求实际每天烧多少吨,必须知道计划每天烧多少吨,实际每天烧的比计划超出或节约多少。学生只需根据分析倒推着一步一步列出算式,就可以求出此题的解。

  3、线段图法。线段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减少错误率。例如:小朋友栽了200棵树苗,比计划多栽了1/5。计划栽树苗多少棵?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那个“1/5”。

  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生活的阅历、求学的精神。在小学应用题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探寻应用题教学中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