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精准脱贫:困境和出路
[摘 要]贫困一直是困扰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难题。扶贫攻坚、实现精准脱贫,是凉山最为艰巨、繁重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本文结合凉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捕捉凉山地区精准脱贫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针对这些困境从政策、制度、教育等方面构建一个切合凉山特性的精准脱贫框架。
[关键词]精准脱贫;政策;制度;教育;大凉山
1 凉山地区扶贫概况
大凉山彝族自治州,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地处我国14个连片特困带之一的“乌蒙山片区”,其17个县市中有11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州贫困人口达107.67万,占全省30.6%,故有“四川的脱贫得看凉山,只要凉山脱贫了,四川就已经完成一半的脱贫任务”之说。为此,凉山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大力实施“一个意见、三个规划”,围绕“六个精准”,注重“六个结合”,在中央“四个一批”、四川省“五个一批”及“十个专项”的基础上,制订了“七个一批”行动计划、12个专项方案等,从全州各级机关选派2 177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驻村干部6 976人,组建驻村帮扶工作组2 253个,严格领导责任,加强基层基础,挂图作战、倒逼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但凉山的贫困与它的历史发展、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社会基础、民族宗教等交织在一起,几乎聚集了所有的贫困因子,导致其扶贫攻坚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尤为凸显,在精准脱贫实践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2 凉山地区脱贫的阻碍
2.1 先天性制约:生存环境恶劣,区位条件落后
凉山地区属于石山区、高寒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生存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使大凉山地区与外界相互隔离,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商品等发展经济要素方面受到严重制约,以致当地一些资源优势转换不成经济优势。这是长期制约大凉山贫困代际相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凉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制约因素。
2.2 历史性滞碍:社会形态断层,与现代文明严重脱节
凉山是解放初期比较典型的由奴隶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凉山一步跨越了几千年,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但也因社会形态的特殊断层,致使凉山的经济社会基础极端薄弱,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凉山州的经济社会没有因为政治制度的变更实现跨越式发展,反而呈现出差距急剧拉大的态势。也囿于其特殊的历史所造成的长期闭塞,使凉山地区与现代文明严重脱节,以致于在与外面的文明体系对接时,完全不适应,本能地排斥、抗拒,最终导致大凉山社会经济发展落伍。
2.3 意识性约束:民族文化贫困,构成教育落后的“马太效应”
凉山的贫困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意义上看,就会发现,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的是文化贫困,即凉山贫困的彝族人民因长期生活在贫困中,踏故习常、安贫乐道,形成了一套特定的、陈旧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贫困复制了固有贫困的同时,会滋生新的贫困,尤其是对凉山落后教育构成“马太效应”,正因如此,虽然凉山政府每年斥巨資投入到教育事业,但并未有效地改善贫困面貌,众多贫困人口仍未能从教育中获益,并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教育对培养民族文化意识的作用甚微,无法形成高人力资本对凉山脱贫攻坚的效应。
3 凉山地区精准脱贫的出路
3.1 抢抓重大机遇期,把握政策资源,全力助推精准脱贫
当前大凉山发展处于政策机遇叠加释放、后劲动能大幅增强、潜力优势加速转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脱贫工作在全局工作中地位之高前所未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为大凉山这样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量身定做的,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重大支持,为凉山州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国家和四川省从政策上对大凉山地区给予特殊的精准扶持,为凉山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坚强保障。因此,大凉山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切重要论述,彻底掌握和充分利用国家“五个一批”政策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凉山地区量身定制的“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等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扶贫攻坚17条政策以及凉山州自身定做的“七个一批”政策等,还要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全面推动凉山精准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努力谱写大凉山振兴崛起新篇章。
3.2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扶贫开发机制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多元主体、多层次协同发展机制,大凉山贫穷落后面貌将无法得到迅速、有效的改变。凉山政府必须创新跨界多元主体、多层次合作体制机制,以各级党和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积极鼓励和指引市场、社会、贫困对象等各类主体都有序参与,且各主体之间既要有相互合作又要有明确分工地投身到精准脱贫事业当中,针对某一具体的贫困,要有多个主体介入其中,各主体共同诊断贫困的原因以及可以选择的扶持举措,由最具优势的主体牵头,利用所有主体投入的资源开展、其他主体配合实施扶贫,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类主体应相互监督,摒弃以往一切由政府主导的模式,以此提高凝聚力,形成战斗力。具体来讲,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培训效果,提高强党员、群众的种养殖技术和务工技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积极发挥贫困对象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贫困户的脱贫意愿,依靠贫困群众形成内生动力。此外,要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和引导办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由此形成全民参与、广泛动员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合力。
3.3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
鉴于凉山州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提升凉山州经济开发及经济发展空间的“瓶颈”,因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思维,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建项目的投入力度。完善县域各级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力;加快通乡道路升级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要形成内畅外联、快捷便利的县域交通格局,不断提高通行的便利程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水、路、电、产业、增收等问题,突出条件改善,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解决“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和脱贫难”的问题。在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脱贫攻坚任务紧迫,而做表面文章和急于求成,建设中看不中用的扶贫“形象工程”,要不短视、不糊弄,千方百计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使用当地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当地材料,在为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为农副业打开销路,增加农民收入。
3.4 以发展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才是精准脱贫的治本之道
大凉山要从根本上实现精准脱贫,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即革除彝族人民固守传统观念、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落后的习俗等,使彝族人民的观念跟上市场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变化。这就要求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彝族人民的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阻断凉山贫困的代际传递,其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普及乡村幼儿教育,尽量从幼儿就开始汉文化教育,在彝族地区的学校实施彝汉双文化教育,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彝族文化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实现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努力建立以彝族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现代知识和信息传播平台,在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彝族文化发展。二是实施有利于凉山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从扩大师资来源、加强师资培训和稳定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凉山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三是提高凉山地區施政队伍现代化的素质,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现代意识、科技知识、市场观念、经济头脑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这是带动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障。
今日推荐
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 三篇 【600字】
忙碌,是治疗一切神经质的良药,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伤心了,就没时间八卦闲聊了,就没时间沉溺过往了,就没时间郁郁寡欢了。以下是若吧网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1我的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她总有做不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