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3篇 【工作报告】

作者:故事兔

  报告有四项用途,包括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等。政府的报告,只有三项用途,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而没有“提出建议”这个功能。若吧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3篇 【工作报告】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 关于中秋节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中秋节到来,有人说这一传统节日起源于韩国,我不由得又气愤又好奇,于是我对中秋节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秋节的相关内容。

  三、调查的情况及整理的资料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查阅书籍中秋节的简介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阅读报刊中秋节的别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 团圆节

  上网浏览各地的习俗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祭拜月神、吃月饼、吃酒赏月、舞草龙,砌宝塔、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

  家长的讲述当地节日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月饼。以前,月饼花样单一,一人只能分一小块,如今月饼花样繁多,仅仅是节日的点缀和象征。

  自己的观察当地常见的事吃月饼 、全家团聚

  阅读书籍民间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月饼传说、玄宗漫游月宫

  四、结论

  1、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2、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3、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韩国人在中秋节吃松饼。

  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1).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活动: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

  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5、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各项民风民俗,并从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

  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

  (2)成立课题组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每7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组成立后,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教师活动:

  1、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强弱搭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工作到位。 2、制订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动。

  初步收集相关资料。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网上采访各地少数民族。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第二阶段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一辈老人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讨论活动心得体会。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收集的资料内容中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讨论活动过程的心得和体会。

  3、汇编研究活动作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材料整理成宣传小册子、摄影作品、

  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教师活动:

  1、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人员和采访人员。 3、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走访线路。 4、给小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6、提供有关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传小册子制作向导、摄影作品制作向导、“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写作指南等。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研究总结: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春节前还要进行的活动有:扫尘;贴春联;倒贴“福”字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端午节。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小孩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系在手腕脚腕处,用以避邪,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方才摘下。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

  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国人心中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国家都具有本国特色的节日,节日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凝聚力,一种潜在的社会内涵。我们必须以端正的态度,优良的思想看待我国的传统节日,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知识性,这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我们不能脱离民族的根,无论是青少年儿童还是老一辈人民都应支持传统节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结束语

  在2个多月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与很多本地民众交流、学习。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并从中溶合了语文教学之中,以生活实际体现语文。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提高了调查、访问、合作、分析、评价等能力;同时,经过了一系列的展示、制作活动和写作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与意义,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强对较被动的学生作好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中秋节的风俗研究报告

  一、调查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各个地方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说法

  二、调查时间:2013年8月15日

  三、调查情况及整理资料:

  四、调查结果: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