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临澧县地处湘西北,是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著名作家丁玲的故乡。全县总面积120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街道,160个村(居),总人口45.6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因此,对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乃至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结合该县实际,近期相关部门就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初步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由于该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市场信息拓展领域狭窄,农村实用人才存在总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令人十分堪忧,已经成为困扰该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热点话题】

  一、造成农村人才问题的“瓶颈”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城乡差距明显。由于城乡在社会层面的教育、医疗、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养老、福利等方面的政策不同,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边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出于个人、家庭或环境的压力,使得人才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从而导致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报酬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乡参与建设,而留在城市发展。

  二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由于乡镇农技人员少、待遇低,对培训工作抓的少,使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乏整体规划,培训工作比较无序。该县的农村实用人才分布在不同区域,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务,较难处理好工学矛盾。在组织培训时,由于农村实用人才技术种类繁多,集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受到影响,课程设置还停留在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上,没有根据行业和农事生产季节需求开展。人才培育的缺乏,使得人才致富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造成人才流失。

  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以吸引人才;其次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实用人才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再次是扶持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此类困难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人才流失。

  四是载体和平台缺乏。从该县的现状来看,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缺少形成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不够大,发展缓慢,吸纳农民的能力有限,使得人才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不大,造成人才流失。

  二、解决农村让人才“瓶颈”问题的四点建议

  (一)、继续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强力推进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培养高科技的农业技术、管理人才,更要注重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的培养,将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有机结合。要畅通人才“回流”渠道,推动在外创业本土人才回乡发展,反哺家乡。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优势,充分调动本地乡土人才的积极主动性,鼓足干劲,激发其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加强乡土人才的培育,广泛通过农民夜校、专家讲座、现场教学、远程教育、外出学习等方式强化培训,提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通过在乡村培养一批致力于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村级治理、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技术、致富带头人、农民经济人等各类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全县应该继续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为依托,提升农村后备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推进技能型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打造良好的劳务输出品牌。

  2、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批适应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和经营能人。

  3、会同组织、人社、科技、农业等部门,在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锻炼以乡土人才、种养专业户等学员,特别是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二)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农村人才开发

  谋划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强县,人才工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和立足实际存在的问题去谋划、去部署。需要结合实际研究乡村振兴需要哪些人才、如何挖掘人才、如何激发人才、如何利用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管理人才,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人才建设体系,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地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搭建帮促平台。认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组织各类专家送科技下村,上门巡回辅导,通过“一帮一”等形式,重点培育一批农民企业家、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销能人,促进人才成长。

  2、搭建创业平台。倡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对回乡创业人才,在创业立项、土地使用、信贷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3、搭建发展平台。对农村实用人才扩大生产经营,在土地、信贷、供电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重点扶持。探索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成立乡村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技术等难题,为农村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建立激励导向机制,激活农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仅需要强有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但由于农村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造成其对外来人才的凝聚力、吸引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中处于劣势,因此培养乡土人才势必行。这就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合理的发展平台,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在广阔的乡村发展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干出一片新天地。让更多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和舒心,愿意建设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和决心,在于培养一批能干事、愿干事、留得住、住得下的乡土人才队伍。

  1、加大投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实力,开展分类培训,增强人才竞争力;积极组织农村实用人才交流学习,开发潜能、活跃思想、激发热情,促进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2、拓宽服务渠道。鼓励优秀人才向主导产业流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到乡村,从事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支持他们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建设。

  3、培育建立农村人才市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引进和科技咨询等方式“柔性”流动,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形成科学合理流动,增加总量平衡分布,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1、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定工作。一是分类建设实用人才信息库,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实行规范管理。加强与科研院所、农技部门的协作,及时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做到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审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视同仁。

  2、做好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认真开展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充实农村人才数量。

  3、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工作。积极做好优秀农村人才的选拔、表彰工作,为农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三项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今年以来,临澧县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要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拓宽思路、创新思维,抓实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的人才支撑作用。再者,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细化实化了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对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进行了部署,同时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要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依靠一批人才来实现,而要推动乡村振兴,更需要加强人才振兴,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乡村振兴中强有力的乡土人才队伍。

  第一,认真做好人才聚集工作。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哪些人才,做到优选领导人才,挖掘乡土人才,扶持返乡人才,聘请专业人才,盘活外留人才。了解人才需求。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能够提供什么,支持什么。做好人才,服务和使用。要想做好人才服务和使用工作,需要搭建平台和载体。线上线下做足功夫,可以定期召开人才专题交流座谈会,互通信息,相互交流。激活人才资源。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用已有人才引进外留人才,通过借力借智产生管道效应,让已有人才产生附加价值,引来源源不断活水人才。

  第二,大力实行“多元合作”,健全完善部门配合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加强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整合人事、科技、教育以及涉农部门等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把农村人才工作抓实、抓活、抓好。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行业职责任务,充分发挥部门行业的政策、技术、教学、设备等优势,根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实际,大力实施好各项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三,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让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乡土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课题。这需要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针对乡土人才发展瓶颈,在促进成长、推动致富、营造氛围上做深做实,真正让乡土人才“潜力股”转化为乡村振兴“致富能手”。一是拓展乡土人才成长空间。制定乡土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定期举办各类乡土人才培训班,不断提升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水平。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乡土人才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打造集赛、展、会、演于一体的乡土人才职业展示舞台。设立乡土人才职称序列,推动乡土人才到高校和企业兼职,打通乡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二是拓宽乡土人才致富渠道。积极推行“乡土人才生产合作社”模式,把分散的乡土人才串联在一起,使其由自产自销走上产业化经营轨道。建设“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乡土人才特色小镇”等创新创业载体,为乡土人才打造致富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乡土人才的定制化金融产品,为乡土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营造乡土人才发展氛围。做好政治引领,将优秀乡土人才吸纳到党组织,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乡土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将乡土人才纳入基层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鼓励基层干部与乡土人才开展结对联系。开展优秀乡土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掌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各地乡村振兴进展进行了调研,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以下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 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农户, 由政府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 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 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 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2.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 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 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 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 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 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 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 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3.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 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 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 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 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安徽宿州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 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宿州市种植户仍反映, “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4.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 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 “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 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5.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 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 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 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 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 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 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几点思考和建议:

  1.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 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 引导适当集中居住, 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2.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 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 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 “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 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 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 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 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3.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 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 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 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 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