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名人故事】

作者:故事兔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这些就建构成了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名人故事】

  就拿50后的我来说,个人认为:家风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因为“以身作则”是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是最为直观、直接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以身作则”带给子女的是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这两种模式对儿女的做事和做人起到了作用。

  1988年3月25日,清明节的前夕,父亲走了。十年前,母亲也离我而去。但我依然能够清楚的记得,父亲在病重之时,叫我们讨论“怎样做人”。其实,父母的“以身作则”就用自己的行为为子女做出了榜样。他们的待人处事,工作态度,严于利己,宽于待人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了。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央组织部选派干部开赴东北筹建航校,父亲就是这些干部之中的一员。当时,老航校使用的飞机都是老旧破拼凑而成的飞机,飞行训练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在一次飞行训练的时候,飞机突然空中停车,机械出现了故障,飞行训练科长和父亲为了保住飞机在返回机场的时候,飞机撞物坠地。吉翔科长牺牲,父亲重伤,抢救了三天三夜保住了生命,落下残疾不再适合飞行,组织上安排他转作了后勤油料工作,并曾为空军的建设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父亲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离不开一个人对他的帮助。他曾经讲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同学赵家欣作为星光报社的记者,准备去抗日前线采访,问父亲去不去。父亲决定一同前往,之后再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消灭日本鬼子。但父亲的路费不足,他就去姑夫家借钱。姑父听了原委,对父亲说:“人各有志,”当即送给父亲部分路费和一块金表。可以说姑父送给父亲的路费,对他参加八路军起到了支持的作用。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母亲会代替父亲给姑父家寄些钱或物品来做为报答。通过父母的“以身作则”,使我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人就要做有感恩之心的人。

  父亲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全国各地出差,一年也见不到父亲几面。母亲的工作是早出晚归,许多时候,孩子还没有起床,母亲就走出家门上班去了,我们已进入梦乡,母亲才下班回家。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子女说教,我们就是在父母“以身作则”的行为榜样上,学习到了做什么样的事,做个什么样的人。父母是经常帮助他人的人,如:上世纪60年代上映的电影“红鹰展翅”,父亲在这部影片中担任军事顾问,父亲把电影拍摄的钱,分给了他人。母亲也曾经把家里的布票、粮票和现金送给她工作单位中生活困难的同事。在这种父母“以身作则”的家庭环境中,我学会了帮助他人。如:中学一个同学把她母亲给的布票和钱丢失了,我就把家里平时积攒的零钱和布票交给同学让她买布,而避免其母亲对她的责备。我们学农时,一个同学因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饭费,我和另一个同学共同帮她交上了一个月的饭费,使她能够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学农劳动。我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和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记得在我八岁左右的时候,一次从大院阅览室里拿回家了一小段橡皮筋。当晚被下班回家的父亲发现了,他严厉的对我说,这不是你的东西,不能够归自己所有,并叫我马上送回原处。那时,天已经黑了,我胆子小,又怕独自走夜路,磨磨蹭蹭的就不出家门。父亲却坚持让我把橡皮筋送回阅览室,我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送了回去。我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看到:“父亲在油料部门工作时,他吸烟却从来不用打火机,打火机要烧汽油,他要避免个人使用公家的燃料,避嫌不必要的纷争”。父母在工作中也从不动用公家的一纸一物。这些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我依然记忆犹新。因为,它让我懂得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拿,要想获得,个人就要付出努力和辛苦。我转业后成为一名国企员工,也曾经手过经费的支出,个人却从没有动用过企业的资金。单位一度经济效益不好,导致发不出工资,直至破产。没有了经济收入,日子还要继续。这段时间,我给私企发过宣传彩页,做过保险业务员,在美容院为客人做足底按摩,也曾上门给一些人做面部美容护理和全身的保健按摩。退休后,又来到社区担任党务工作找些补差。做一个不吃嚼来之食,不喝盗泉之水的人。

  清明节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太子和介子推主仆二人被迫流亡途中的故事,晋文公为了怀念介子推功成隐退的高风亮节精神,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我借用父亲的同学赵佳欣老先生在26年前,刊登在福建日报上的悼文《鹭岛招魂》来怀念我的父亲、母亲。悼文最后写道:鹭江之水,滔滔东去,魂兮归来,长留故乡,夙愿已偿,叶落归根。赵老先生所写《鹭岛招魂》,源于两个人的友情,源于父亲的遗愿:“一丝不挂来人间,两袖清风去西天。生愧未尽汗马劳,死愿灰施故乡田。”母亲和兄弟回到故乡,将父亲的骨灰撒在了厦门的田地和大海之中,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此时,我也感恩于父母不但给了我生命,又用他们的“以身作则”教会我做一个正直、诚实,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人。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与家教是一个家庭拥有健康环境的核心。在此,我所理解的家风和家教,是家庭予以树立的一种道德标准和个人成长的初始化教育。

  浅谈生活中的家风与家教,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与错,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家人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标准,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而我家的家风与家教体现出:俭,仁,孝,勤。

  是爷爷教会我: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在小时候爷爷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爷爷是一个退伍老兵,也是我最尊敬崇拜的长辈,小时候我总喜欢跟着爷爷去地里干活,听他讲那些英雄的故事,听他道那个年代的穷苦,告诉我那个时代每天吃不饱饭,更没有现在的生活三餐有肉。这也让我知道有很多天然的“食材”(野菜,野果子等等)是可以做食物的。当然,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并没有很理解爷爷所说的贫苦,但是我看到的是他脸上满满的知足感,而现在生活逐渐改善,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淳朴民风。所以,从小爷爷就教导我不可以霸占,不可以浪费,不可以挥霍。至今,我们家吃完饭的碗里都不会留下一粒米,这个好习惯一直跟随我至今,因为爷爷让我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俗话说“成由勤俭破由奢”细细品品这句话在结合现在社会现象来看,勤俭节约的人和奢侈浪费的人的确是有品格上的差异化,所以又说‘俭以养德’。这些代代流传的名句总是精辟的总结,一定是通过很多实例论证过的。未来,我会秉承爷爷的优良品质,一直发扬下去。

  是奶奶教会我:仁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我觉得用这个字来形容我的奶奶是最合适不过的,在我的心里她是慈祥的仁爱的。从小,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跟着奶奶长大,从来也没有见过奶奶跟谁红过脸,与亲人,我妈妈婶婶姑父这些后天亲人,奶奶对谁也不偏心,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也都以她们为主,不争不怨,包容着每一个孩子。听过很多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可是在我家,从来没有至亲的人红过脸吵过嘴,我的爸爸叔叔姑姑遇到事会在一起想办法,谁都争着出一份力,家里有这样的景象跟我那仁慈的奶奶是分不开的。因为孩子都是家长的样子,就像家境可以贫穷,但是你的家教一定是富有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下,才会有做人的根本道德。如奶奶,把爱分给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孙子还是外孙都一视同仁,所以我们家这几个晚辈总喜欢去奶奶家。包括邻里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来与奶奶分解忧愁,有时家里会让奶奶少操点心,毕竟上了年纪了,可是奶奶总是乐此不疲的去为他人解决一些事情。其实,奶奶是没有文化的,也不识得几个字,所以,我很敬佩我的奶奶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也一直被影响着。

  是爸爸教会我: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百善孝为先”,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遵从孝道。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以说很古板,传统,朋友有时来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场,气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硬汉,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会默默的做一些感动家人的事,例如:一个人偶尔提着一只烧鸡去姥爷家看看,在奶奶生病卧床的期间,会偷偷的掉眼泪……每年过年的初一,我家都有一个惯例,就是去奶奶家拜年,几十年了,记得有一次,爸爸值班,初一中午才回来,恰好舅舅开车从外地来了,妈妈就没有带我们去奶奶家拜年,计划下午再去。可是当爸爸知道情况后,阴郁的脸色和妈妈争执起来,最后,竟然还流了眼泪,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没想明白。如今,我似乎理解一个大男人的眼泪了,这是他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和习惯,他觉得这个礼节是很重要的,也许那时的妈妈也没有完全理解他,所以,在爸爸的眼里,作为一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并没有姑姑们的那份细心,在生活上对母亲细微的照顾,但是在大的礼节上,他以他认为重要的方式去孝敬他的妈妈。当然,不止我的爸爸,还有妈妈对长辈也是很孝顺关爱,所以,我也会潜移默化的跟着学到,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是妈妈教会我:勤

  一生之计在于勤。人的一生要以勤劳为根本。家里永远有一个“停”不下来的人,那就是我的妈妈。她和大多的家庭妇女一样,但却也不一样,一样的是都是在忙来忙去,不一样的是她永远“停”不下来。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妈妈就像一个超级赛亚人,上班,种地,辅导我写作业,教我画画,保持家里卫生,给我和哥哥做衣服和鞋子,照顾老人……懒惰这个词就没有在她的身上出现过,总之,她就像万能助手,而且从来不抱怨。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可是我的妈妈就像钢筋混凝土,从没有见过她柔弱的样子,有时我都觉得是我抽出时间去陪她做一些事情,而她永远都有一股干劲满满的能量。也是她教会我今日事今日毕,是她教会我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是她教会我一切借口都是懒惰的源头……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勤劳的女人,培养了我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让我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妈妈常说: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听她小时候的故事,有时候我很心疼那个年代的妈妈,年代的不同生活方式的转变,可是妈妈却一直保持着勤劳的作风,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勤劳的孩子早当家。当然,在妈妈的身上我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勤”,还有很多很多向上的正念。

  家是起点,是寄托,是归宿。

  家人是师长,是朋友,是另一个自己。

  所以,在个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与家教,而好的家风与家教可以养成一个人优秀的道德行为准则。所以,小家大国,一个小家的家风家教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文明进步,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生活格局的改变,都要以家庭建设为重心,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善尽美。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风通常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家规的外在表现,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传统家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主要包括:孝亲敬长、睦亲齐家、勤劳谦敬、勿贪勿奢、励志勉学、习业农商、治生自立、崇尚科技、拒绝迷信、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宽厚谦恭、谨言慎行、和待乡邻、救难济贫、洁身自好、力戒恶习、养生健身、严禁乱砍乱伐等方面的训导。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传统家训家规的内容有些缺陷,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文化遗产。

  说到家风,其实我不太明白家风是什么。所以我就去问了爸爸。爸爸说:“家风是传家宝。我们家的家风有四条:诚实,守信,健康,和睦。”而我,对这四条家风有自己的认识。

  诚实就是不要说谎。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在家里玩耍。我们正在玩捉迷藏,我怕被发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另一个房间。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把一个玻璃杯碰到了地上,玻璃杯一下就摔碎了。我一边说着碎碎平安,一边用手去捡碎片。小伙伴闻声赶来,看见这一幕也惊呆了。正巧爸爸回来了,看见地下的玻璃杯碎片,问:“谁干的?”我心里一下就出现了两个声音,小魔鬼说:“别承认,你会挨批的!”小天使说:“诚实最重要呀!”在一番纠结之后,最终小天使打败了小魔鬼,我说了实话。本以为要接受“狂风暴雨”,结果爸爸慈祥地对我说:“没关系,只要你承认就好。快去拿扫帚吧!”

  而其余三条家风我是这样理解的:守信就是一言九鼎,遵守承诺;健康就是平平安安,没有疾病;和睦就是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有了这四条家风,我明白了做人的准则,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