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以下是本站分享的疫情大考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疫情大考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体现了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中国之治的深层要义,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制度的根本属性、价值意蕴、建构理路等关键问题具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迎来一次大考。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制度显著优势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强化信心、凝聚力量,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1、政治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制度的根本优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理解中国制度显著优势的核心要素。从制度生成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制度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制度建设经验,领导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党的领导构成推动中国制度生成、完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主导力量,并确保中国制度始终朝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可以说,中国制度显著优势的形成和发挥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和基础的。从比较政治的视角看,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与西方国家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远大政治理想和光荣奋斗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的领导目标、领导理念和领导路径的综合性反映,为广大共产党员践行初心和使命提供了制度载体。
党的领导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党的领导需要通过系统完备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实现;另一方面,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党的领导所释放的政治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首位,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穿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成性、多样性。在此次疫情蔓延扩散的紧要关头,党中央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使得疫情防控工作得到科学及时的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能够迅速统一思想认识、密切沟通协作,抵御疫情扩散蔓延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
2、历史逻辑:制度探索实践的必然成果和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基础上,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和国家学说,对制度问题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设实践,并最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消灭了一切封建腐朽的剥削制度、落后制度,确立了符合中国具体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由此可见,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不是脱离实际、简单空洞的政治话语表达,而是经过长期历史锻造和历史检验,体现中国方案鲜明特质的深刻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度成果。制度建构的历史继承性和政策延续性,推动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在长期探索实践中不断累积。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试和优化。同时,制度优势的形成和维持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求制度主体能够对制度发展环境和制度建设规律进行深刻洞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巩固和增强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必须得到系统解决的时代课题。历史地看,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在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彰显的。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广大科研工作者集体攻关,各行各业紧密配合,战胜了肆虐的病毒。2008年,我国遭遇罕见的持续大范围雨雪和冰冻天气,人民解放军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了“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目标的实现。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重大灾难和考验面前,我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当前抗击疫情的重要时刻,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上的巨大优势,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时效性。
3、价值逻辑: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建构旨归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具体到中国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制度形态。人民群众是制度运行和国家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监督者,任何有损人民利益、违背人民意志的制度建构都注定失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制度建设为了谁、制度建设依靠谁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将坚守人民立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逻辑起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国国家治理的全部活动中。人民群众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安排,在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畅通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制度认同,增强了制度自信。
人民群众是“中国之治”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的力量之源。离开人民群众的自觉拥护和广泛参与,制度建构和国家治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和感知。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每一项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全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国制度完善发展所必须遵守的价值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新时代更好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福祉、激发人民活力进行了制度设计,用健全的制度体系巩固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此次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项疫情防控政策和治理措施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才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后盾。
4、功能逻辑: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大事
制度是价值属性、组织结构与行动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制度安排都蕴含了特定的功能设定,并体现相应的权力配置和运行程序。制度功能的强大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制度的竞争力与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源自其所内蕴的强大制度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制度体系中的利益主体往往是多元的,其目标导向和价值诉求也是复杂多样的。这就要求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完善的协调均衡和统筹整合机制。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家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各个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配套衔接、相互耦合,能够满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地域面积、市场体量等诸多复杂条件要求。从制度本质上看,我国国家制度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办难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性质制度安排的显著标志。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中,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有利于反映各方面的意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更加广泛的力量、资源和智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疫情防控部署举措正快速、有序开展。联防联控的有效措施、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和强大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在当前疫情蔓延的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地区各部门只有始终强化制度和规则意识,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防控疫情中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不折不扣地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要求,才能有效推动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
疫情大考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提高政治站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准确把握方向和原则,明确路径和方法,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之以恒做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篇大文章,努力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深刻认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继往开来,攻坚克难,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时至今日,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无论哪一类型风险的化解、哪一方面危机的应对、哪一领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需要发挥制度的威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而且,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为迫切。
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我们已经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目标任务确定,关键是抓好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切实增强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制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抓好落实,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同时,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正确把握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方向和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政治保证。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凝聚起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的强大合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制度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定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具体到实践中,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标对表,不能有任何偏差和背离;始终坚持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的有机统一,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继续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执政为民。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和各个方面,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制度落地见效。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衡量制度和效能优劣的重要标准,使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求真务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努力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上狠下功夫。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较为成熟定型的制度,对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巩固完善;正在探索的要做好总结提炼、形成制度安排;有待谋划推出的,大胆改革创新,及时研究制定方案。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坚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治理效能。
完善创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和方法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创新路径和方法。要遵循国家建设规律,借鉴历史经验,立足现实情况,着眼未来发展,通过正确路径和科学方法,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登高望远,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始终从全局出发运筹帷幄、顶层设计,谋划大政方针,制定长远规划,形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综合考虑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治理举措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协调修正。要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将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举措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统筹兼顾与有序推进的有机统一。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抓手,注重做好系统化、体系化的制度建构,让各方面制度相得益彰、相互作用,做到一体推动、一体落实,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根据制度建设规律和实际需要,制定各项制度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稳步提高治理效能。
坚持制度执行与考核监督有机统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是抓好制度的执行,切实把制度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真正把制度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聚焦制度有效运转,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建立制度执行考核奖惩长效机制,明确各项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督责任,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失责必究,最大限度激发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和维护制度的积极性,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坚持制度意识与治理能力的有机统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增强干部制度意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敬畏制度,把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转化为思维方式和实际行动,自觉做制度的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要重视干部队伍治理能力提升,坚持综合培训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引导广大干部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在实干中提升政治素养和治理能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疫情大考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完成时代答卷的关键载体,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时代对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出的严峻考验。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这就要求将国家制度体系优势、党的政治优势和自我革命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回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风险挑战。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通过建构疫情防控体系、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确保疫情防控有序,实现了决策、执行、监督环节的高效运行。
一、决策科学:建构疫情防控体系
科学决策是坚决执行和有力监督的前提。应对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关键就在于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构起统一协调的疫情防控体系。防控体系建构的科学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秉承人民性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型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执政活动的价值基础。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就要科学把握决策的价值起点,并在价值性和规律性的结合中实现理性化的决策。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二是坚持科学决策方法论。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在地域分布上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在防控工作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在技术支撑上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等。同时,高度重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等。
三是进行适应性制度安排。为防控疫情进行了制度性安排,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党中央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对疫情进行统筹研究、部署、动员。
二、执行坚决:落实疫情防控举措
坚决执行是落实科学决策的基本环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关键在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疫情治理的效能。我们坚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的重大论断,确保了疫情防控举措的落实。
一是确保指挥链的完整高效。在疫情防控中,坚持了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实现了全国各级各地令行禁止。疫情防控不只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而是涉及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总体性问题,为此要进行总体战,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实现疫情防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是实现组织条块协调互动。全国性重大疫情事件的爆发,不仅是对我国医疗技术的考验,而且是对我国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为此,要增强系统纵向沟通和执行能力,而且要增强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力,在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地方、基层和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三是充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场全国性的总体战,充分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高度的政治性、自觉性、责任性肩负起疫情防控的个体责任和组织职责。
三、监督有力:确保疫情防控有序
有力的监督是确保科学决策有效转化和政策高效执行的重要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建构科学的监督体系,才能将国家制度优势、党的领导优势和群众路线政治优势深度融合。
一是社情民意收集能力。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一方面暴露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及时进行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有效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和诉求。尤其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对谣言进行法治化防治,坚定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把握话语主导权,壮大网络舆论正能量;占据主动地位,有效影响国际舆论正向发展。
二是群众诉求回应能力。回应群众诉求是收集、梳理民意的归宿,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力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维护医疗救治秩序,扎实做好社会面安全稳定工作,切实维护正常交通秩序,着力稳定居民消费,积极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
三是人才资源整合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建设的优势与价值。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本位主义严重的,对不敢担当、作风飘浮、推诿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情节严重的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惩处。并严厉打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通过塑造良好政治生态为疫情防治提供稳定的政治基础。
今日推荐
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 三篇 【600字】
忙碌,是治疗一切神经质的良药,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伤心了,就没时间八卦闲聊了,就没时间沉溺过往了,就没时间郁郁寡欢了。以下是若吧网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1我的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她总有做不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