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 【电视节目观后感】

作者:故事兔

生命面前,长度和质量到底如何选择?病痛之中,又如何点燃希望的火种?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

  在医院蹲点的经历,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范士广对纪录片架构的最初想法。“作为导演,天生就要拍有表现力的人物,要拍好的故事。但疫情下,除了这些,个人的感受才是最珍贵的。”在范士广看来,记录疫情中发生的一切时,“不能只有展现人类和疫情抗争的英雄主义叙事。”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 【电视节目观后感】

  让这一想法变得具体的是一名华山医院的护士。“她照顾的一位病人,一开始还能和家人打电话联系,后来突然病重、过世了。手机锁在柜子里,不停有电话打过来,有铃声、有振动,直到40分钟后,耗完电量,才不响了。”范士广说,这个画面会让人不停地去回想,“纪录片不能只有宏大的叙事,这会忽略非常珍贵的东西。”

  这一天后,范士广与同事们启动了“百人采访计划”。在他看来,上海援鄂医疗队每个人的故事都弥足珍贵。于是,他们白天蹲点医院,夜晚采访医护人员,这就有了第三集《脸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是第83个采访者。“他一说到武汉,就流泪了,说刚到武汉那天,车辆行驶在高架上,空无一人,这哪是一个特大城市的景象啊。”范士广特意记录下了这一幕,而这一“脸庞”,属于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

  疫情发生后,范士广更容易被那些日常的瞬间打动。有天晚上,拍摄完回酒店,前台的小姑娘戴着口罩,抱着一把吉他在弹唱。范士广把这一幕拍了下来。援鄂医疗队返程那天,他从会场走出来,看到路边站着一只人扮的玩偶“皮卡丘”,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是“谢谢”两字。范士广也拍了下来,“他在那里等了半个小时,就为了说这两个字。你看这颜色多么鲜亮、温暖。”范士广说,疫情之下,更显示出日常生活的温度。

  3月31日,范士广等第一批摄制组随上海援鄂医疗队返沪。在青浦的隔离点,摄制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的剪辑,直至现在。采访尾声,他叫住记者,“帮我们拍一张照吧”。办公室里,四五个人的团队,正在专心地剪辑第四集《雷神山往事》,“这是我们的红区。”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

  《红区》

  生命面前,长度和质量到底如何选择?

  病痛之中,又如何点燃希望的火种?

  也许很多事没有对错,只有该与不该。

  可是当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付诸东流,又是怎样的无奈与绝望?

  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对于生命,都有着同样的敬畏与悲悯。隔离区的大门内,既温暖,又冷清。

  而作为医学生,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强硬与柔软、冷静与热情,到底要经历多少生离死别,才能做到看清而不看轻?

  《相遇》

  Everything that doesn't destroy you makes you stronger. 亲历所带来冲击与经验教训远胜任何形式的劝说与告慰。疫情之中,高压之下,生死之间,又有什么真的值得在意,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幸而萍水相逢的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寒冬,互相成为他人生命中最温暖的一束光,将前路照亮。

  《雷神山纪事》

  在没有特效药的病毒面前,在严峻的疫情之中,每个一线工作人员都在以命相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人有了“过命的交情”。的确不同团队之间需要磨合,好在一致的目标让所有人都下定决心。

  然而,生命本无贵贱之别,资源终究有限,所以总有残酷的事实要面对,总有艰难的抉择需要做出。可是选择的依据到底应该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也没有敢说自己说得清。

  《脸庞》

  医院是医务工作者的阵地,每个人既是后勤又是先锋。大年夜,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奔赴沉睡的战场,以汗水与泪水为基调,夹杂着热血与热情,谱写这曲慷慨悲歌。

  如果说药物、呼吸机等诊疗手段是弹药与武器,那么防护措施则是铠甲。但最紧张的时期,防护物资极度缺乏,为了减少防护服的消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情感表达都是一种奢侈。好在来自四面八方的物资慢慢缓解了窘境——终于可以避免几近赤膊上阵的情况了。

  可是尽管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尽管有人不断努力制造希望,但还是会有人再也无法回复手机中的消息。在这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的阶段,顽强而脆弱的生命艰难前行。

  “事死如事生”从来不是对死者的补偿,而是对生者的慰藉。在这个坚持“死者为大”到固执的国度,能同意尸检真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决定。这让我们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战胜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武汉来信》

  新生有多令人欣喜,死亡就有多令人悲痛;失而复得有多令人雀跃,得而复失就有多令人难过。生活最不缺的就是真实,而真实与荒诞并存。再多的努力与道理在生死面前不值一提,尽管所有人都不计后果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创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无奈带来的无力感会给亲历者带来多大的冲击我们无法想象,除了惋惜哀叹似乎也别无他法。众生皆苦,如何才能挣扎上岸?

  《防线》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防治归根结底只有这么轻飘飘的几行字,而真正筑起强大的防线需要的却是举国上下的牺牲与坚守。从源头阻断是治标之法,但因没有直观的效果,公卫与一级预防的作用常常被低估和忽略。这次疫情也许是一个契机,能为公卫带来一条光明的道路。至于临床,会继续直面疾病,守住最后的关口。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

  现在的我,不知该以什么样的词来描述此刻的心情,本以为2019巳经足够糟糕,可2020,似乎更糟糕。

  一次猝不及防的病毒来袭,让今年春节的我过得很不安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在一条条新闻中,我慢慢懂得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的原因,因为我们有中国的脊梁和中国精神。

  钟南山院士今年已经84岁的高龄了。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选择了临危受命。没有丝毫犹豫,就像当年面对肆虐的非典。匆匆出发,奔赴战场,那一张在地铁的照片,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全国人民。今天,看到一个采访,钟南山院士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度过难关的。”下方的评论更是让我不禁泪目:“我不知道院士您为什么会眼含热泪,我只知道这眼泪重若千金,它是老爷子一个人的,也是十四亿人民的。”是的,您不是孤军奋战,您的背后站着的是十四亿的中华儿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月28日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的疫情。”这一句不仅传达出政府高度自信重视,更传递出了中国精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昨日,有媒体报道,武汉多个小区居民在齐唱国歌。一人起头,百人千人纷纷相应,歌声响彻云霄。这是怎样的一种凝聚力,怎样的一种信念,怎样的一种团结与彼此信任!

  有人说,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总是会变得异常团结与不可匹敌。是的,中国人民在面对危机时,是真的会因为难以置信的凝聚与团结而获得巨大的力量,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中华民族,真正做到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20庚子年,很遗憾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但,我相信,你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因为,所有的医护人员团结一心,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百姓听从指挥。整个中国,已经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我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胜利。

  再到春暖花开时,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希望着这一天快点到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