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一篇
在5月22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报告同时强调,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继5月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来大名县调研后, 5月19日、29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更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军扩先后带队来到双台村调研指导脱贫工作。
夏更生在调研中指出,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收官之年,非比寻常。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当下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可防可控,但是必须高度重视疫情的后续影响,防控任务依旧十分艰巨;尤其是双台村的产业连接着国际市场,更要高度重视。他进一步指出,打造“升级版”的双台村,工作难度很大,要持续努力,“一棒接着一棒干”。他希望村党支部深刻领会“应对、攻坚、巩固、防贫”这八个字的政治内涵,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扎实地建成“不走的工作队”,增强双台村的发展后劲。
张军扩在调研中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提高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
当下,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全国各地都在筹备成立普查组,要在年底之前对每一个贫困户进行走访调查,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
我在此前的驻村日记中曾写到,脱贫最重要的抓手还是产业扶贫,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但脱贫攻坚工作也要高度重视是否存在脱贫后返贫的迹象,能否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情况;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发展,还要着眼于未来。以双台村为例,我们正着力推动乡村旅游, 打造文旅小镇项目,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同时,如何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帮扶是一时的,乡村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身。为此,双台村应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扶志、扶智”行动,不断激发脱贫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真正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心。最近几年,村里每年都会发展几名年轻党员,并派有潜力的年轻党员外出接受培训,为乡村的未来发展积蓄内生力量。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要重视并搞好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谈摆脱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他2012年底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各地中小学纷纷延迟了开学时间,双台村的学生们也都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上课。在线教育平稳展开的背后,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的成果积淀。而在我国众多扶贫手段和措施中,教育扶贫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 一方面,教育扶贫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群众树立现代化的理念,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促进个人发展,带动家庭脱贫;另一方面,教育扶贫发挥着先导性作用,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既解决富口袋的问题,也解决富脑袋的问题;此外,教育扶贫还发挥着全局性作用。贫困群众要脱贫,教育是最根本、最稳定、最可持续的脱贫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对教育问题一向高度关注。双台村有一所小学,兼具幼儿园职能,共有37名小学生和7位教师。对于这样一所“麻雀”小学校,中心的领导从未忽略,先后到实地调研: 马建堂书记来到大名县,所带来的一部分援助金,专项用于大名县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张军扩副主任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到村里的小学校实地考察、捐赠物品。
中心对口帮扶大名县以来, 一直十分关注当地的教育事业。从2016年至今,中心领导每人结对帮扶大名县4名贫困学子,每年资助每名学生2500元。四年来,共结对资助贫困学子116人次,发放资助金29万元。从2018年开始,已累计有16名受助学子参加高考,全部以一本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心下属国研科技集团在大名县设立“国研励志奖学金”,累计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和贫困大学生590人,发放奖励金5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30人,发放资助金32.5万元。
中心还着眼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反贫困难题,在大名县实施了两期“一村一园”质量提升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招募志愿者580 名,持续培训教师近万人次,共有230所“一村一园”项目园受益。同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组织了547万元扶贫资金,在大名县4个乡镇的32所幼儿园实施“乡村幼儿园质量提升计划(2016—2018)”, 先后招聘280名幼教志愿者,邀请全国各地幼教专家20余人,开展幼师培训18次,培训幼师3000余人次, 组织幼师外出观摩5次,有效提升了试点项目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和管理水平。
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 在中心对大名县的实际帮扶工作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我也深有体会。
在中心领导的指导下,工作队在“扶志、扶智”的基础上,还逐步推行了“扶制”,即在双台村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采取岗位轮换制, 定期邀请县、镇两级审计部门进村审计,以保证管理好、使用好扶贫专项资金以及按期偿还扶贫贷款等。
扶贫工作还在扎实地推进,扶贫故事也还在生动地上演。双台村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相信,当整个中华民族都在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奋勇前进的时候,这个目标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二篇
一、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精准扶贫,联村联户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使得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同时该省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号工程”,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融合联动。“十三五”规划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就是补短板,促平衡的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难度大,任务巨,其结果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
2015年6月9日,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为甘肃扶贫准确发力再次提供了指导。在“1+17”中“1”指1个意见――《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17”,指17个一揽子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在17个配套方案中从异地搬迁,饮水安全,交通,信贷,教育等17个方面提供了实施方案,同时今后5年甘肃省投向扶贫领域的财政资金将多达1500多亿元。
二、精准扶贫,教育先行
从2015年甘肃省J县R镇的数据来看全镇一年脱贫406人,返贫141人,这说明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通过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支持,无疑是给我们的精准扶贫注入了大量的强心剂,但是因病、因灾返贫是单靠资金的支持是无法真正做到从长期的贫困中脱离出来,需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即“教育扶贫”。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只有教育扶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的从输血式的扶贫向造血式转变,也是保证脱贫人口不再返贫的重要手段。
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与贫困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高贫困者创收能力,增加贫困者的劳动收入的重要途径。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条件艰苦,地理区位不理想,自然条件不佳,通过资金以及部分项目的支持,部分贫困户成功脱贫,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才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
三、目前甘肃省“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甘肃农村地区,虽贫困程度不一,但贫困地区的教学软硬件均有所欠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甚至存在危房;大部分乡村学校人力资源匮乏,部分教师因为学校偏远不愿意长久呆在乡村学校,大多以乡村学校为踏板,以进城为目标。甘肃省大部分贫困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学前教育“入园难”,部分乡村甚至没有学前教育的场所,这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农村偏远地区儿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
部分家庭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到相对好一点的教育,他们往往放弃农村的土地,进城务工,同时带孩子在异地求学,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甘肃省J县S村和H村盛行带孩子在省城读书,他们大多都承包出租车夫妻俩换班开车,然后带孩子在城市的学校求学,走访过程中,笔者走访到了出租车承包者赵某,她告诉笔者,“她们十年前带孩子来省城,就是为了大城市的教育条件,原来在家有果园,生活也过的去,但是为了孩子他们就将果树全部承包给了村里的亲戚,拿了所有的积蓄来省城承包了一辆出租车,2016年孩子要参加高考了,他们从报名到体检已经回去了好几趟,在省城读书,这里教学水平好,学校好,老师也好,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城里娃,带动的自己的娃也学的不错,考个二本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直呆在村里,上完村里的小学,乡上读个初中,县上的高中估计都考不上,所以现在这样我们很满足,至少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走出了山沟沟。”
(二)农业技术传播不够,农民技能再教育不足
农民务农,要达到满意的收成,最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在信息快速传递,农民致富增收愿望强烈的推动下,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甘肃省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民们目前面对着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科技含量低的困扰。果树的种植以及牲畜的养殖都受到了这些方面的限制,同时还有因为技能较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做最简单,最廉价的工作,虽然有一定增收的效果但是增收慢,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提高农民的技能教育可以使农名工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从而拓宽了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面,也能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报酬。
四、农村“教育脱贫”的几点思考
(一)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脑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危房改造,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积极改造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样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发生。甘肃省在“1+17”精准扶贫方案中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做了不同的规划,希望在“十三五”期间教育对扶贫能产生更持续、深远的影响。其中学前教育中甘肃省按照每生每学年 1000 元标准进行保育费的免除,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下发专款进行学前师资力量培养,对于积极自愿投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师,在生活补助资金上予以完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加,力求基本解决“无幼儿园可上”的问题。同时在招聘考试中,2014―2016年甘肃省计划招聘1.5万幼师进入基层包括部分社会力量筹建的幼儿园,以改善师资力量不足。对于甘肃省省内的中职学校全部免除学费。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改善甘肃省的基础教育薄弱问题,真正的使教育的红利惠及到每一个需要的人。
(二)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符合农民致富需求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乡镇农校和培训机构,同时有效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领头作用,加强面向农民工的培训,了解人力资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职前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兼顾农民工原本的文化程度,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技能的学习,加快农名工流转。
对于继续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说,养殖、种植技术的推广,能给他们带来增收,增效。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行技术的全面普及,让农民从技术上脱贫,从思想上脱贫,技术的学习,收益的增加才能鼓励更多的通过技术的学习来走上真正的发展之路。
要依靠当地的科技研发部门,甘肃省的农林院校都将是技术脱贫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科研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
总之,知识改变命运依旧是这个时代无法改变的铁律,“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坚持做到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利用好智力、人力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智力扶贫,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优质的教育机会,让贫困的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从脱贫走上致富,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返贫比率大大下降。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三篇
1 精准扶贫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首次针对精准扶贫进行了解读,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避免过度喊口号,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不好高骛远。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要求精准落实扶贫工作,尽可能地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
相对于传统粗放式扶贫工作而言,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扶贫工作开展中密切关注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尽可能地落实到每户贫困家庭中,在了解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开展相匹配的扶贫策略,促使扶贫工作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價值。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是要切实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1]。
2 农民教育的含义
农民教育是指对农村人口中已经构成生产力因素的成年人进行的教育活动。我国农民教育出现较早,清代末年就已经有了关于农民教育的内容,主要针对农民开展政治和文化教育。农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求更好地推动自身和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需要切实加大对农民教育的关注度。我国人口众多,农民数量占比较大,对农民教育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农民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民教育的效果,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应对,从办学规模、教育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
3 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精准扶贫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围绕精准扶贫形成了良好的局面,相关政策也更为完善。但从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一些贫困户过度依赖直接援助,缺乏自强、自立的态度。精准扶贫在实际落实中存在着“变味”现象,主要原因是精准扶贫中缺少教育扶贫。
基于精准扶贫的教育扶贫工作,往往具备基础性和持续性价值,能够对改善贫困地区农民发挥重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价值。精准扶贫中引入和应用教育扶贫,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完善了扶贫体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作用和价值。针对以往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过度依赖“一刀切”的扶贫方式,使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受到严重的影响。积极运用教育扶贫工作,可以更好地转变扶贫观念,最终促使扶贫工作更好地作用于农民。
分析当前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还表现为人才的短缺,进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导致当地贫困户难以自力更生。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有效治理,促使该区域扶贫效果得到明显优化,并解决人员方面的问题。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避免仅依赖于外部因素,导致贫困群众自身的内因得不到较好解决,最终形成贫困群众的“等、靠、要”问题。
贫困地区要想切实解决贫困的内因,必然要重点围绕教育扶贫开展相应工作,使贫困群众能够形成脱贫致富意识,敢于利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在激发贫困群众自觉性方面,教育扶贫的作用至关重要。应从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教育,最终体现出脱贫的实效性。
当前,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贫困地区需要重点关注。要从多个角度形成对贫困地区的全面支持,促使贫困户积极转变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要结合精准扶贫及教育扶贫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2]。
4 精准扶贫中农民教育的重要性
优化农民教育模式是时代的需求。社会日益发展,更加彰显出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经济的关键是教育,尤其是农民教育。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完善相应的教育模式,促使教育模式能够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形成较为理想的落实效果。
当前,我国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中,往往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围绕不同地区贫困群众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结合当地自考服务站、农校、老年学校、人口学校、文化站、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等进行协同运作,最终实现对当地农民的优化教育。灵活借助于“自、联、挂、靠”等模式,促使农民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
在农民教育工作开展中,还要密切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围绕当地相对较突出的建筑业、旅游业或餐饮业等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输送较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在农民教育工作开展中,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场所,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职业教育,使当地贫困群众具备较为合理的专业技能。这种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技术方面的培训,能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手段。
5 结束语
在农村发展中,由于农民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当地居民思想落后,缺乏专业技术,无法形成良好的脱贫效果。过于依赖于原有扶贫模式,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在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群众不领情、热情不高,是因为对贫困户思想了解不精准,导致扶贫工作失去了精准的指导思想,使扶贫工作的发展变得很被动。基于此,在农村扶贫教育发展中,应了解农民“想什么、缺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今日推荐
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 三篇 【600字】
忙碌,是治疗一切神经质的良药,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伤心了,就没时间八卦闲聊了,就没时间沉溺过往了,就没时间郁郁寡欢了。以下是若吧网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妈妈忙碌的一天作文600字1我的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她总有做不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