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

作者:故事兔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曾国藩日记》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前言:

  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一书不通,不翻下书。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

  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

  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选一、二家为好。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这些各是什么呢?

  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孟之烈,《孟子》是雄辩家,自有其气吞天地万物的气概。

  韩之越,韩愈的文章,激情澎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马之咽,司马迁忍常人不可忍之苦,才有《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庄之跌,《庄子》开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就是通过跌宕起伏、汪洋恣肆的描述带我们进入他的世界。

  陶之洁,陶渊明的诗,给人以悠然,高洁之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堪称洁字的代表之作。

  杜之拙,拙字当做厚重解。王维的诗空灵,杜甫的诗厚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曾氏只各用一个字进行总结。把书读薄,是将书中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这不仅需要把书读透,更考验人的思辨能力。三是要把书读厚,曾氏日记中未谈如何把书读厚,但所谓厚积而薄发。无厚就无薄。那如何把书读厚呢?我的观点是针对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把书读厚,第一件事就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放在不同的时空去看,去辨识,是否有所不同。第二件事就是延展书中的问题与结论。比如说读诗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这首诗,我读其他的行不行,这首诗里面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能不能是另外的样子。内容的前提以及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是否还有一些隐藏的观点?这些就是把书立体起来。平铺的书只是展现作者的思想,立体的书展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章之美:

  曾氏在日记中经常会发表一些读后感,某某文章荡气回肠之类。曾氏及其推崇文章要有生气,如行云,如流水。就和我们旅行去西藏、看唐古拉山脉,看拉姆拉错神湖,表现出来气势是不同的。有的壮美、有的秀美、有的宁静、有的婉约。文章也是一样的,无论何种表现形式,气脉需要贯穿文章整体,不可中断。如何写一篇有生气的文章呢?曾氏认为有三方面,一、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二、为文者的眼界和视野,三、为文者立足的高度。这与我之前写的《我是如何写作的》有相同的见解。

  对于文章之道曾氏认为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之美有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有茹、远、洁、适。雄是气势跌宕起伏,自有一种锋芒毕现。直是奔流到海不复还,滚滚东去。怪是奇趣横生,奇特神奇。丽是百花开放,争相斗艳。茹是内敛少,而细评多。远是九天之上,浮生寄旅。洁是整洁,干净。适是随遇而安,心不随外物所转,从容以对。

  以上便是古文八美了。

  读书感悟:

  曾氏在读书中感悟很多,我们摘选三篇,第一篇,他在读《史记》《循吏列传》很是感慨,他认为官员的一个标准是制定法令,严格执行,识大体、顾大局,而后世却把此项恩惠、温和仁爱作为官员的标准这个是不应该的。角色决定职责,像将帅的职责就要求将帅遵循法律,严明军纪,带兵杀敌,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应该把其他的一些标准放进去考核。官员要做的就是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其他都是次要的。第二篇,他在军营中读《左传》,心神不宁。曾氏想在军中处约,但是难以做到。什么是处约?就是简朴自律的意思,曾氏是儒家的忠实簇拥着,孔子所谓“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在军营中,大多数人,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或为位。是很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去处约的,基本上是痴心妄想,这是曾氏的一个烦恼。第三篇,读《论语》,所谓“下学上达”,达就是通透的意思,读苏东坡,他希望像东坡先生一样随遇而安,了然超脱。所以曾氏曾给儿子的家信中写到“余所好者,尤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谈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这却是曾氏一生最大的一个纠结。”圣贤“与”名利“,两者或许只选一项,那就会好很多,也容易一些。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年28岁)中了进士,取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正月初一在湖南老家过年,开始了一项新习惯–写日记。这和很多人一样,新年会立志、定目标,1月1日或正月初一是行动的第一天,曾国藩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了整个后半生(中间或有断续),直到去世的前一天。

  曾国藩的日记篇幅基本都很短,大都十几、几十个字,也不像写文章追求文采,主要记录当天所做主要事情的流水账。比如,我摘录道光十九年正月的几篇:

  正月初一 :家居。季洪弟受风寒。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正月初八:祖大人寿辰,在添梓坪拜寿。巳刻,龙至柳衙叔家。申刻归。汪德庄来舍。廿一日:在祠。祠内经管请外姓人吃酒,四十余席。夜大雨。

  我之前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对于曾国藩些日记这么短还是比较惊讶,没翻开书之前还以为和文章一样那么长。看来以后如果时间比较紧,用尽量简洁的词句记下当天主要事情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不要中断。

  曾国藩的日记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克己反省,在日记里痛斥责骂自己当天不好的行为和想法,简直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批的体无完肤。我举个例子,曾国藩年轻时应该是有抽烟的习惯,他也在28岁下决定戒烟,但一直戒不下来,道光十九年,他在日记中关于戒烟的反省还不少,我截取一部分:

  十月初七 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固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

  十月二十一日 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在食言,明神殛之!十月二十九 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十一月十六日 余须戒:吃烟,妄语,房闼不敬。

  看来,曾国藩年轻时,戒烟也跟现在很多人现在想戒朋友圈、戒打游戏一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即便是曾国藩,年轻时也不是下了决心一次性就完全战胜坏习惯的。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现在如果想改掉一个坏习惯或者培养一个好习惯,中间遇到挫折,只要这个决定是对的,就不要轻言放弃,跌倒了再爬起来嘛,又跌倒了,还可以再爬起来。逆商一定要高,最好是还能反脆弱– 愈挫愈勇、愈挫愈强。跌倒、爬起的次数多了,就不会那么容易摔跤了。

  每日这样反省有什么好处呢?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我觉得很有必要、受益颇深。因为我们的大脑非常容易善忘,尤其是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不刻意记录下来,很容易就忘记了。而我们言行中的一些缺陷,就不时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当它们出现时,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没法引起我们的重视,根除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记录下来,我们才能深刻反思,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和做出改变,才有可能改过自新。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省和责骂自己,这里的关键就是:立志。

  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立志成为圣人,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了评价自己的标准,对于违背标准的言行能迅速鉴别和捕捉到,在日记中每日反思。在他33岁的时候,他落实到了《日课十二条》中: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把生活、学习、交友、健康等方方面面都包括进去了。如果真的做到了,取得的成就肯定超过大部分人。这也是曾国藩位最终做到位极人臣的原因之一吧。

  而且这些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每一条都适用。比如“早起”这一条。如果能每天4-6点起床,每天至少比七八点起床的人多两个小时清醒、高效的时间,日积月累,别人一年12个月,你一年就可能有14-15个月了。还不如“读书不二”,这个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避免看书有头无尾。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